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梅克爾在中國— 困難的平衡外交

Matthias von Hein
2018年5月25日

德國向中國靠攏— 川普的迷亂政策已為此作了鋪墊。比起華盛頓,北京更可靠,但不是更簡單的夥伴。Matthias von Hein認為,真正的挑戰還在歐洲等候。

https://p.dw.com/p/2yKmQ
Peking Angela Dorothea bei Li Keqiang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L. Zh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今,在同事那裡,梅克爾幾乎已可被視為中國專家了。她此次從2005年以來的第11次訪華之行本應是一次就職出訪,亦是在柏林的長時間組閣完成後的一次例行訪問。然而,在美國行政當局斧砍刀斬國際秩序的時代,什麼又能稱為例行?由此,梅克爾在中國會談時,作為不可見的第三者,川普也總是赫然在場。這位女總理必須發揮出高超技藝:在重要國際議題上,尋求與中國聯手,同時又不被中國壓垮。還有:不致讓同白宮的紐帶斷裂。

更可靠的夥伴

在梅克爾訪華期間,川普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凸顯了中國目前是國際關係中更為可靠和更可預期的夥伴:梅克爾和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呼籲川普和北韓掌權人金正恩不放棄計劃中的峰會,數小時後,白宮生生宣佈取消峰會。

北京當然細心聆聽了,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圖斯克上周在談到美國退出與伊朗核協議時所說的話:"誰若有這樣的朋友,也就不需要敵人了"。在會晤梅克爾時,中國總理李克強便可以頗有深意地表示,在伊朗事務上,中國的所作所為"富於責任感"。雖然沒有明說,但所有人都能聽出來的是:"與美國截然不同"。與這一表態相契合,法國總統馬克宏幾乎在同一時刻在聖彼得堡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丁,磋商伊朗核協議的拯救之道。

北京和柏林,中國與歐洲,漸行漸進。真乃顛倒的世界:無論是氣候保護、自由貿易,還是伊朗議題,同一黨專制的中國之間的共同性如今要大於同大西洋另一邊的那位傳統的最重要民主制夥伴。一項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這一點在多大程度上滲入了德國民眾的普遍意識:對有關美國是否是一個可靠的夥伴的問題,只有14%的人回答"是";與此相對照,43%的人認為,中國可靠。

DW Kommentarbild Matthias von Hein

分歧繼續存在

即使雙邊關係達到了中國國家和黨的領導人習近平所說的"前所未有的深廣程度", 德中之間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分歧。梅克爾以冷靜的方式提及此,理應得到讚揚。涉及人權問題,梅克爾如今成了敢在北京開口的唯一一位歐洲人。不過,在經濟問題上,她也清晰地表明了立場。因為,北京絕非像自己所吹噓的那樣遵守規則,並且,比川普治下的美國更為保護主義。

中國向何處行進,這一點梅克爾總理可以在深圳親眼目睹。30年前,這個城市根本就還不存在,如今卻是中國未來產業的中心。在那裡,借助攝影頭和面部識別技術,車輛和人都受到毫無遺漏的監視。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專制與高技術的結合。在中國西部動蕩的新疆,這裡遠離梅克爾的旅行路線,安裝了完備的監視系統,喬治‧奧威爾的噩夢亦要相形見絀。毛以來最強勢的黨首習近平並不隱諱他之雄心:中國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成為世界之首。他的統治模式要與自由民主制一爭高下。中國以耐心、堅定和靈活追求目標的實現。不過,所有這些目標並非總符合歐洲的利益。

不僅是夥伴- 也是競爭者

為在華盛頓和北京這兩個引力中心站住腳,歐洲必須結束讓人痛苦不堪的內爭,而是實現新的一致,重新擁有行動和決斷的力量。不過,北京完美掌握著"分而治之"游戲的技巧。歐洲人必須知道: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中國並非只是夥伴,而且也是競爭對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