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肖爾茨荊棘密佈的北京一日遊

Matthias von Hein
2022年11月3日

中國是競爭對手,抑或是制度敵手?肖爾茨本次北京之行,必須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德國之聲評論員 Matthias von Hein認為,面對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德國既不能過於幼稚,但也不能歇斯底里談虎色變。

https://p.dw.com/p/4Izt0
圖為肖爾茨2019年1月作為德國財長訪問北京
圖為肖爾茨2019年1月作為德國財長訪問北京圖片來源: Reuters/T. Pet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出訪中國前遭遇如此多的困難,這恐怕還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在如何制定對華政策的問題上,他領導下的政府分歧相當嚴重。在是否應批准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的問題上,政府各部門間吵得不可開交。

肖爾茨率領經濟代表團出訪北京的舉動,在歐盟內部也引起了諸多爭議和猜忌。因為梅克爾時代經濟主導的對華關係似乎在肖爾茨這裡得到了延續。

對立日益明顯

在國際層面上,美國同中國的對立越來越激化。如何選邊站成了柏林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畢竟美國是德國最重要的安全及價值觀盟友,而中國則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對於華盛頓來說,中美兩國間的競爭,不僅是專制與民主之爭,更是一場善與惡的抗爭,而各個盟友當然應當站在美國一側。

更有甚者,習近平剛剛開啟了他的第三個任期,其專制權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展。肖爾茨將是中共二十大後,第一位到訪北京的西方政治家。

德國之聲記者Matthias von Hein
德國之聲記者Matthias von Hein圖片來源: DW

訪華也是機遇

這次出訪中國可能也是機遇,比如事關人類命運的氣候保護問題,就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在俄烏戰爭的問題上,肖爾茨則可以瞭解北京對莫斯科有多大的影響力,以及北京願不願意施加影響力。除此之外,肖爾茨還可以同中國領導人討論台海危機、維吾爾等人權議題。陪同肖爾茨一道出訪的,是一支經濟代表團,那麼也正好可以討論一下市場對等開放的問題。這比拿到新訂單要重要得多,對歐盟其他夥伴也是一件好事情。

肖爾茨多次強調,中國既是德國的貿易夥伴和競爭對手,同時也是戰略性競爭者。這一次他必須在北京明確展示,他將如何在三者中找到平衡。以前德國在對華關係問題上表現出的幼稚,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但以歇斯底里取代幼稚也是同樣不可取的。討論德國的對華經濟依賴所暗藏的風險時,談虎色變幾乎成了常態。事實上,德國的當務之急更是制定對華戰略。但截至目前,對華戰略還無從談起。

以歐洲人的身份尋找新夥伴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對華經濟關係永遠都是一個重要議題。所謂脫鉤,既無現實意義,對德國也毫無益處。不過,德國企業的高管們也已經意識到:推動供應鏈和銷售市場的多樣化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德國需要新的夥伴,但並不需要因此而放棄中國。

除了指責和謾罵之外,華盛頓同北京之間的對話渠道,幾乎已經全面中斷。而針鋒相對的民主共和兩黨之間唯一的共識,就是要對中國保持強硬。這一現狀對世界和平來說,並非好事。在這種背景下,歐洲人保持同中國的對話渠道,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更何況歐洲和美國的利益並不完全吻合。肖爾茨也應以歐洲政治家的身份出現在北京。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最後一次訪問北京時,就有一名德國內閣成員隨行,從而發出了歐洲人精誠團結的強烈訊號。歐洲人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受到北京的持久重視。少了歐洲因素,肖爾茨的此次北京之行,份量將顯得明顯不足。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