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歐洲不能成為封閉的堡壘

Zoran Arbutina
2015年9月1日

數十萬人因躲避戰爭、迫害和貧困逃往歐洲。現在,匈牙利也在與塞爾維亞接壤的邊界線上設置了鐵絲網,以期堵塞難民流。德國之聲評論員認為,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https://p.dw.com/p/1GOuM
Zollfeste Zons 002
圖片來源: DW/Maksim Nelioubin

(德國之聲中文網)所有歐洲人都認得出遍佈大陸的中世紀遺產:城堡。為讓外人難以抵達,它們通常建於高岩之上,或圍以塹壕;城市則圍以厚牆和窄門。我們的先人們希圖以此防範外人侵入,免遭劫難。城門看守人決定,誰可以進來,誰不能放入。

今天,歐洲的城堡不復有當年的功能了。城市早就突破了舊有的城牆所限,大大延展。它們由此完全改變,同時也有了發展。新事物和與從前不能進入的那些人的自由交流,豐富了城市的生活。未拆城牆的那些堡壘如今已無足輕重。除尚能吸引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外,它們早已不再是繁華都市。

歐洲的自我認知

今天的歐洲也面對著抉擇:成千上萬難民就在城門外,而且,還有更多的人要來。怎麼辦?像匈牙利那樣,再加高城牆和柵欄?向邊境線派遣更多軍警?徵用更多官員,以更快遣送闖入者?我們是否要把全部力量都集中起來,用於自衛?

或者,我們更該將精力、金錢和政治意願用於制定和實施更適切的措施,使對難民有條不紊的收容、最佳融入及最終入籍成為可能?我們是只願意守成,還是更願意前瞻?我們是願意沉湎於過去還是願意面向未來?這是今天擺在德國和歐洲面前的問題。

無論其內部有多少危機和分歧,在外部人士眼裡,歐盟依然是富足、穩定和法治之地。在這塊土地上,人權得到尊重。因此,歐盟仍能釋放出魔幻般的吸引力,不僅吸引近東和中東的戰爭難民,也吸引著非洲和西巴爾干的居民。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成就如今都已成為歐洲的自我認知。當初作為一個經濟項目啟動的聯合,早已結出了更多的果實:產生了一個價值共同體。因此,歐洲今天不能再由柵欄的高度或警官們的工作效率,而只能通過其開放、寬容和自由來定義。

十字路口

Arbutina Zoran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

如果閉關自守,歐洲就背叛了其基本原則、便會自我了斷了未來。誠然,新的闖入者會改變歐洲,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然而,朝哪個方向改變,卻取決於歐洲自己。因為,一個閉關鎖國的歐洲也定會變化。若歐洲大廈成了歐洲堡壘,不僅會對那些極力要進來的人們造成後果,歐洲人自己也會被恐懼縛住手腳。誰今天若拒絕難民進入堡壘,明天就會在堡壘內搜尋外人。歐洲境內眾多極右人士、沙文主義者和仇外分子就在等著這一刻。

與此相反,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接受巨大的難民數字所體現出來的挑戰,認識到這一挑戰對我們社會的未來也是一種潛力。至於該怎麼做,德國國內許多支持難民的草根動議已榜樣在先。德國和歐洲若能實施一種嚴肅的和誠實的移民政策,就將是在高層次上的一種成果。對移民、對歐洲,這是一種雙贏局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