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早該如此

Andreas Becker
2018年7月28日

德國政府阻止了中國投資人對兩家德國企業的併購。德國之聲評論員Andreas Becker認為,此乃正確做法,無關保護主義,而關乎機會均等。

https://p.dw.com/p/32EQZ
China STaatsbesuch Merkel Fahne
德國政府阻止了中資對兩家德企的併購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與美國在貿易爭端中剛剛相互接近,德國聯邦政府便向中國出示兩張紅牌:阻止中國國企成為柏林電網營運商50Hertz的股東,以及預期將否決把威斯特法倫機械設備製造商萊菲爾德(Leifeld)出售給中方投資人。

從北京的視角出發,此事似乎顯示了歐盟現在是同美國攜手,共同反華。北京亦會痛感德國人的說法偽善有加:德國人先是抱怨保護主義滋長;隨後,自己卻緊閉門戶。

柏林倒確像美國總統川普在實施鋼鋁保護性關稅一樣,以國家安全和保護敏感基礎設施作為理由。然而,這一理由完全站得住腳,因為,它分別涉及電力供應(50Hertz)和用於航空航天和核領域的材料(萊菲爾德)。

不過,給中國投資人的紅牌與時下的貿易爭端毫無關係。其實,對於過去數年中企在德進行的史無前例的收購行為,這是早該作出的反應。

中方的收購戰略

德國曾經的混凝土泵世界市場領頭羊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歐司朗(Osram)燈具板塊、機械設備製造商克勞斯-馬費伊(Krauss-Maffei)、離岸風電場營運商WindMW、垃圾處理康采恩EEW以及能源服務商Ista,已經紛紛落入中國之手。

Becker Andreas Kommentarbild App
德國之聲評論員Andreas Becker

只是在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被中國美的(Midea)拿下後,德國才有了關於戰略上重要的技術是否由此賣給了中國--這個既不是歐盟成員國、也不是盟友、也不是民主制國家--這一問題的討論。人們認識到了,所賣給的那個國家正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其目標:使其工業在高端技術領域佔據世界市場領先地位,即成為德國企業的直接競爭對手。

能源和動力系統、生物技術、醫學技術、機器人技術、航空航天、新型材料、訊息技術以及所有與工業4.0相關的技術,中國領導層都已確認為關鍵領域。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資參股的德企中幾乎有三分之二與涉及這些領域。

沒有機會均等

德國國內這一討論的結果是,2017年夏季就對外經濟法進行修改。自此起,聯邦政府有權否決來自非歐盟成員國的投資人。

北京對此當然不高興,但應能理解德方此舉的理由。因為,中國同樣保護其關鍵企業不被外資併購。即使從極端市場自由視角出發,也能理解對這兩個中資收購行為的阻擋。原因就在於,德國企業可以輕易就被收購,而中國企業卻受到保護,談不上機會均等。

再者,中國國企以及私企,都缺乏透明度。這些企業的併購行為通常獲得政府的補貼和貸款,而這完全就是扭曲競爭。在此條件下,若眼德國看著重要企業一一被競爭對手鯨吞而無所作為,便是近乎愚蠢。

重要企業和技術在全歐盟層面上都應受保護。這方面已有相關努力。問題在於,歐洲人是否會在此擰成一股繩。畢竟,希臘、葡萄牙還有匈牙利等國如今已經習慣於依賴中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