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我們都是共和國!

Barbara Wesel2015年1月14日

1月11日,至少有350萬人在巴黎、在法國各地舉行悼念《沙爾利周刊》血洗事件遇難者集會和遊行。它不僅是一次集體致哀,更是大團結的展示。德國之聲評論員Barbara Wesel指出,有理由對此感到快慰,但須注意,未來才能表明,這一團結是否具有長期性。

https://p.dw.com/p/1EIqh
Trauermarsch in Paris 11.1.2015
圖片來源: Reuters/Gaillard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這一天,人們簡直該嫉妒法國人,因為,它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示。在上周的血腥事件後,法國人展示了對其歷史和價值、國家和理念的令人欽佩的緊密聯繫。150萬人在巴黎、200萬人在其餘地方舉行的這一遊行顯示了捍衛民主制、反對暴力、拒絕害怕的強烈信念。人們不願被恐怖行為嚇倒,尤其拒絕被奪走他們所珍視的東西:言論自由。這一自由屬於法國最典型的傳統,屬於這個國家的特殊精神。根據法國人的原則,即使是極端觀點也允許表達,而民主正是在意見的爭論中才能得到驗證。

團結

4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來到了巴黎,表達對法國的團結,他們尤其受到人們的鼓掌歡呼。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与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站在了同一排,此情此景,不無譏諷之意。兩人是破天荒共同參與一次示威,不過,納坦雅胡不是利用這一特殊時刻展示和平姿態,而是要求在法猶太人,在巴黎事件後,移居以色列。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列在同一排,參加聲援自由和民主的大遊行,此時,他會作何感想?

法國周日報刊以「世界站起來了」作為通欄標題,透露出對法國在這一天成為國際關注中心這一點的某種自豪。因為,法國人此刻亟需外界的肯定和支持。他們看到自己處在捍衛民主基本價值的最前線,同時感到某種不安,因為,他們知道,國內恐怖主義分子的威脅依然存在。與毗鄰的英國一樣,在法國,似乎不受控制的極端化伊斯蘭已在集中營似的衛星城鎮裡悄然形成。

Barbara Wesel Porträt
本文作者Barbara Wesel圖片來源: Georg Matthes

作為身份認同的共和國

這些天,出現了許許多多顯示人道和公民意識的令人動容的訊號。示威者們舉著寫有「我是沙爾利,我是警察,我是猶太人」的標語牌,表達對遇害者作為人的共同紀念。對法蘭西共和國的贊同成為舉國一致的認同。

然而,在經歷了全球站起來的時刻後,隨之而來的將是嚴峻的現實層面。截至上周日為止的政治爭議將重返,各陣營將向對方發出指責,並力圖從事件中獲取資本。其實,最應做的事情首先該是對北非移民的生活條件展開真心誠意的討論。今天的法國面對的是數十年失誤導致的後果:充斥著混凝土般暴力的破敗不堪的衛星城鎮、糟糕透頂的學校、早已成為極端主義孵化場的沒有人性尊嚴的監獄、沒有機會和前景的青年,他們不視自己是這個共和國的組成部分。

法國需要一個巨大的改革計劃,以長期改善數百萬有移民背景的法國人的生活。不過,一個強勢的政治右翼將阻止走上這一步。數天來令人感動的豪言壯語之後,接踵而來的很可能是又一次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