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德國需要新的經濟模式

2022年4月8日

德國富足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廉價的能源進口。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廉價能源正在成為歷史。德國之聲記者 Henrik Böhme認為,德國必須建立新的經濟模式,而向無碳經濟的轉型可能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項。

https://p.dw.com/p/49fTZ
Deutschland | Schiffsunfall in Hamburg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戰爭中最先犧牲的就是真相,過去幾周來,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發動的野蠻侵略中,這句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過,戰爭狀態下,也會有人坦誠說出一些平常並不會輕易說出的真相。

全球化工行業霸主巴斯夫總裁布魯德姆勒( Martin Brudermüller)不久前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就正是這樣做的。當記者問及,德國購買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是不是等於在為普丁發動的戰爭提供資金時,布魯德姆勒說:"事實是這樣的,俄羅斯提供的天然氣是德國工業保持競爭力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德國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將使"我們的富裕生活毀於一旦。"這種具有競爭力的能源供給是"德國經濟實力的重要基礎。"

Symbolbild Globalisierung
全球化進程即將終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位工業界巨頭直接道出了德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和出口冠軍的奧秘:先是進口價格相對優惠的能源,再在本土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中,借助高薪技術工人的操作,生產出優質產品,再銷往全球各地賺取利潤。畢竟"德國製造"仍是享譽全球的品質象徵。

俄羅斯、中國和全球化

當然這一過程也還包含其他因素,比如中國。德國企業很早就跳上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列車。中國也因此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中國是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國,另一方面中國也是重要的銷售市場。對德國汽車工業來說,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大眾公司40%車輛都被銷往中國。除此之外,不斷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也正是出口大國德國所求之不得的。

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巨大的中國市場、全球化發展以及強大的德國工業,這些因素的交合作用下,催生了德國經濟的兩大特點:其一,它給德國帶來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德國出口量遠超進口量,也因此長期遭到貿易夥伴的詬病。)其二,它也使德國經濟產生了高度的依賴性,其中以對俄羅斯和中國的依賴性尤為嚴重。

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野蠻侵略,使德國的經濟運行模式的基礎也發生了動搖。

同疫情爆發初期一樣,觀察家們已經開始討論"終結全球化進程"的問題,或至少要減少特定工業領域的依賴性。疫情初期,口罩和防護服裝的嚴重短缺,讓德國人有了如夢初醒的感覺。雖然工業回流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具體操作起來卻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

兩極化的全球經濟秩序

但隨著俄軍侵入烏克蘭,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如果德國和歐洲不想繼續為克里姆林宮的戰爭狂熱提供資金,就必須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而這一局面也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對中國市場的嚴重依賴。在當前的俄烏衝突中,中國顯然更傾向於站在俄羅斯一方,這倒不是基於對普丁的偏愛,而是由於中國極其渴望得到俄羅斯的能源和市場。習近平和普丁之間唯一的交集就是他們都反對法治、言論自由和寬容等西方價值觀。

Boehme Henrik Kommentarbild App
評論作者Henrik Boehme

著名經濟學家菲爾伯邁爾( Gabriel Felbermayr)認為,俄烏戰爭標誌著"全球化三十年輝煌歷史的終結"。世界會因此重新劃分陣營嗎?一方是歐美組成的西方陣營,另一方則是中國主導下的中俄軸心,印度可能也會加入其中。(當然這一場景其實難以想像:俄羅斯當中國的小弟?印度同中國聯手?)這樣的兩極化世界,自然也會催生兩極化的經濟秩序,而這一切自然會給全球化的贏家德國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樣一來,德國成功的經濟模式(見上文)也就失去了基礎,需要建立新的架構。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德國經濟具有極強的適應性。重新構建能源供給體系也為德國經濟的生態轉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Wasserstoff Elektrolyse P2G
面向未來的能源 - 氫能。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Arnold

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自行生產能源:廉價的生態電能和綠色的氫能領域,能讓德國顯示本土優勢。按照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近日推出的新計劃稱,發展可再生能源是"至關重要的的公眾利益",德國應在13年之內實現向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源的完全轉型。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無疑是一個創舉。這樣一來,德國企業仍將能用廉價的能源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德國的富裕生活也就有了未來的保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