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作為社會媒介的教皇

2014年5月27日

天主教羅馬教皇方濟各的中東之行引起轟動。他讓人們看到,特定的衝突習慣有可能被克服。德國之聲教會問題專家斯特拉克認為,方濟各教皇引起了人們的巨大期待。

https://p.dw.com/p/1C7g2
Papst Franziskus besucht Palästinenser 25.05.2014
圖片來源: DW/C. Strack

(德國之聲中文網)他說,他此行中的身份只是一名朝聖者。然而,教皇方濟各此次從事的是一次政治上非常敏感的朝聖之旅。相關地區完全可說是一塊「雷區」。在那裡,只要稍不當心,觀點偏頗的一句話,或一個錯誤的動作,便能導致誤解,引起不快。這位天主教會領導人圓滿完成了他的第二次境外之旅,引來喝彩滿堂。那可是一個宗教和政治難解難分的地區啊。

在為期三天的聖土之旅中,方濟各教皇跨出的每一步都堪稱穩妥、成功。原因之一正在於,他此行並無政治訴求。

Papst Franziskus in Bethlehem 25. Mai Manger Square
教皇方濟各在伯利恆(2014.5.25)圖片來源: DW/K. Shuttleworth

他以他特有的方式釋放出出人意料的訊號:在巴勒斯坦伯利恆的以色列隔離牆前、在耶路撒冷的哭牆前、在為恐怖主義襲擊的以色列遇難者所設的紀念碑前,他默默祈禱。一圖勝千言。這就是方濟各教皇表達同情的方式。對立方中若有誰猜疑他另有企圖,那便是別有用心。

教皇在哭牆前擁抱猶太友人、擁抱阿根廷歲月時的穆斯林同道,在亞德瓦申親吻大屠殺倖存者的手。他在600萬大屠殺遇難者的這個紀念館的演講成了上帝和人類之間的對話。祈禱、疑慮、糾結:「人哪,你變成了什麼樣子?」,「永遠不能再發生啊,上帝,永遠不能再發生!」於是,整個世界都聽到了這片土地上發出的對每一種苦難、每一種不公正的哀怨之聲,正如他在此行中一再發出的拒絕任何形式的迫害、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行為的誓言。

方濟各教皇以自己的言行直擊不公、仇恨和暴力,態度之誠懇、立場之鮮明,為該地區所經歷的正式訪問中所僅見。不過,他還要更進一步,突破衝突的邏輯。以色列總統和巴勒斯坦總統毫無躊躇便接受了他關於到梵蒂岡一起參加祈禱活動的邀請。或許,這只是一種姿態,但是一種怎樣的姿態!在梵蒂岡,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們將一起祈禱,從而向該地區和全世界顯示,在現實政治和暴力之外,還存在著別的、起聯結作用的東西。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看到了不久前又失敗的和平談判重啟的契機。當然,在梵蒂岡的會晤可以是一種訊號,而不是問題的解決。這三個將走到一起的人士的年齡加起來是246歲。佩雷斯6月底離職。但依然具有象徵意義。誰參加了共同祈禱,對他人的態度就該不一樣。對歷代後人而言,它是一個榜樣。

Christoph Strack Redakteur im DW Hauptstadtstudio
德國之聲教會問題專家斯特拉克(Christoph Strack)圖片來源: DW

對此次中東之行的官方原因來說,更可作如是觀。方濟各教皇先後4次同東正教榮譽牧首—希臘東正教宗主教巴托洛梅烏斯見面。分離960年後,作為使徒彼德和聖安德魯後繼人的教皇和牧首有意要實現教會的統一,共同為創世的存留、社會公正和宗教自由而進行更有力的鬥爭。沒有人不會看到,這絕不是教會的抒情之作。巴爾干戰爭,烏克蘭爭議,以及俄羅斯東正教目前與克里姆林宮的合作路線在在表明,這一東-西問題事關共同的歐洲及其靈魂。

Jerusalem Papstbesuch an der Klagemauer 26.05.2014
天主教羅馬教皇方濟各在耶路撒冷的哭牆前(2014.5.26)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教皇和東正教牧首手拉著手,謙讓著,讓另一方先進入聖墓朝覲。這幕情景猶如初夏的耶路撒冷驟然出現一股早春氣息,因為,宗教領袖們在交往中表現出了人類的親情。

這也耗費體力。有好幾次,77歲的方濟各在發表正式講話時露出疲倦之態。然而,不論是在難民營的孩子面前,還是會晤國家政要、大屠殺的倖存者或宗教代表們,他的直率打動了每一個人,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獲。一名以色列電視解說員評價他是「靈魂搖滾樂聖手。」不是的,不是聖人,他只是作為社會媒介的一位教皇。但如果誰致力於在政治和教會中實現這麼多的推動,或許只能一邊祈禱和期待,一邊進行朝聖之旅。

作者:Christoph Strack 編譯:凝煉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