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 梅克爾必須對中國更加強硬

Maximiliane Koschyk | 羅法 翻譯
2019年9月9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近一次訪問中國的行程中,簽署了11項協議,也在談話中提及香港的動蕩。然而,德國之聲記者Maximiliane Koschyk認為,梅克爾沒有鼓起真正的勇氣,決定其對中國的立場。

https://p.dw.com/p/3PG5L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剛落幕的中德峰會是成功的嗎? 如果從簽署的協約數量,以及「人權」二字被提及的次數來衡量的話,是成功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公開與私下場合都針對香港正在進行中的抗議發表評論,也把超過11份協議帶回德國。然而,她這次訪中的成績不但無法滿足商業代表,也無法滿足人權倡議者。

比如說,德國工商大會(BDI)批評道,德國企業在和中國國營經濟競爭時落入劣勢。而原先預期梅克爾訪中會跟中國的公民社會直接對話的人們也陷入類似的失望情緒。畢竟,梅克爾只有私下與中國人權律師會面。

在應對中國的態度上,柏林抱持的是過時的觀念,認為貿易可以促進政治變革。雖然前任德國總理維利∙布蘭特(Willy Brandt )在冷戰期間曾經(對東歐)成功實施「以接近促轉變」的政策,但是想要將該政策改成自由主義版本的「用貿易促轉變」政策,卻對中國沒有效。然而,德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部門卻拒絕承認。哎,香港的情勢顯示出中國大陸有多不在乎自由、民主、憲法制度。

DW Sendung Quadriga 13.06.2019
Maximiliane Koschyk是德國之聲的政治記者,為德國之聲撰寫國際事務與政策相關的評論。她也擅長就國防、資訊安全、法律事務等主題,跟隨決策者進行採訪,或是為德國之聲電視做直播。圖片來源: DW

梅克爾現在應該要對中國採取更鮮明的立場-就像之前她在俄羅斯總統普丁引發烏克蘭戰爭時所展現的那樣,或是像川普发表有性別歧視的言論或態度時那樣。不幸的,現在梅克爾看起來不想要冒險得罪中國。

在執政13年之後,梅克爾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她這次去中國訪問,很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以總理的身份出訪。她的任期到2021年結束,之後她便打算退出政壇。德國在2020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期間,梅克爾計劃在德國主辦一場歐盟-中國峰會。在那之前,梅克爾一定要發展出對中國的清楚立場。畢竟,她已經讓「歐盟德國」成為她的執政生涯的主題,如果她無法踩定對待中國的立場,可能會傷害到她先前累積的政治資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