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記者被殺證據出爐 沙烏地王儲形象重挫

William Yang
2018年10月17日

一名高階土耳其官員宣稱,警方在沙烏地使館內找到了記者卡舒吉被殺的證據。同時,美國總統川普改口替沙烏地政府辯護,強力譴責國際社會第一時間對利雅德的指控,並強調應該先找出事發的原因。

https://p.dw.com/p/36fNu
Türkei Istanbul Konsulat Saudi-Arabien | Untersuchungen Jamal Khashoggi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Y. Akgul

(德國之声中文網)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周二(10/16)對媒體宣稱警方在現場測出毒物反應,而大使館內也有重新粉刷過的跡象。 同時,土耳其的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 (Mevlut Cavusoglu)指出,土國也準備對沙烏地總領事的住處,以及大使館的車輛進行調查。本周一夜間至周二凌晨,由土耳其和沙烏地調查人員組成的一個專家組在領事館內調查取樣,延續了9小時。調查人員做了多個取樣,並將對其作檢測,取樣物中包括領事館花園的土。

媒體報導,監視器畫面顯示,數輛車在卡舒吉進入大使館後,開到了總領事的住處。 總領事則於周二下午離開土耳其。

美國總統川普此前曾嚴正警告沙烏地政府,要是利雅德證實涉及卡舒吉的案件,他們將面臨嚴重後果。 但他周一改口,稱與沙烏地國王薩勒曼通電話後得出結論,認為卡舒吉可能是被「流氓殺手」(rogue killer)所害。 周二在推特上他再指出,沙烏地王儲告訴他 「沙烏地政府已經針對這事件,展開全面性调查。 調查結果很快會出來。 」 他期望利雅德的調查結果能在一周內出來。

他在美聯社的專訪中提到,「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先瞭解整起事件的原委。 又來了,這個世界總在證明你清白前,先判你有罪。 我很討厭這樣的邏輯。 美國剛在提名卡瓦諾大法官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樣的過程。 但就我所知,他從頭到尾都是清白的。 」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Mike Pompeo) 在周二拜會了沙烏地國王及王儲,並就卡舒吉的事件進行討論。 他強調,沙烏地政府已經展開全面性調查,並透露沙烏地領袖否認對卡舒吉之死有任何瞭解。

Saudi-Arabien Riad Ankunft US-Außenminister Mike Pompeo
蓬佩奧16日拜會沙烏地王儲,討論失蹤記者案件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L. Millis

他說,「美國與沙烏地是長久的友邦,我們也將共同面對以前,今日跟往後的困難。 」

國際介入的可能性?

川普替沙烏地政府強烈辯護,而這也使他與美國其他友邦和共和党議員的立場相左。 數名美國國會議員強烈要求,利雅德對卡舒吉失蹤案給個交代。 美國眾議院財金服務委員會主委漢斯灵 (Jeb Hensarling) 強調,如果利雅德證實涉及卡舒吉的事件,華盛頓應該認真評估雙方的關係。

另一名資深共和黨議員葛蘭姆 (Lindsay Graham) 在周二也宣稱,他相信沙烏地王儲殺害了卡舒吉。 他在接受美國電視網Fox television訪問時指出,王儲必須被移除。

美國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也強調,美國司法部正在認真評估是否派員協助調查卡舒吉的失蹤案。

此外,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也說,既然有清楚的證據顯示適配器舒吉進入沙烏地大使館並從此消失,沙烏地政府有義務要解釋事情原委。 聯合國負責調查虐待案件的專員梅澤也強調如果土耳其跟沙烏地團隊無法進行客觀的調查,那國際社會或許該介入。

G7的外長們也罕見的於周二發表聲明,要求對卡舒吉的事件進行透明化的調查。 他們強調整起事件令他們十分憂慮,也呼籲涉及此案的人被繩之以法。

USA Washington Protest von David Barrows  vor der Botschaft von Saudi-Arabi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Martin

沙烏地及王儲形象重挫

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蘇尼克 (Anna Sunik)向德國之聲表示,不論卡舒吉事件的結果如何,整起事件已重挫沙烏地王儲的形象。 雖然目前王儲在國內外皆被視為改革者,但誘拐或殺害記者,絕不會被視為他在推動改革過程中合法的手段。

芝加哥國際事務學會的中東及國安資深研究員柯瑞 (Nabeel Khoury) 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分析,遭懷疑殺害卡舒吉將完全毀掉沙烏地王儲身為改革者的形象。 只有接受沙烏地政府金援的政治人物,媒體人及研究機構才會繼續支持王儲。

楊威廉/夏立民/Wesley Dockery (美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