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佔領」運動
2011年10月17日廣告
"佔領"運動在全球越演越烈,但是這樣的抗議遊行到底由哪些人引領?會產生哪些影響?怎樣進行才會取得最終勝利?柏林社會研究科學中心公民義務專家西蒙‧托爾尼(Simon Teune)對此作了相關解答。
在這些不同國家的抗議有哪些區別?
托爾尼:"事實上抗議遊行已經有一些預示,在美國和南歐人們生活每況愈下,尤其是當下年輕一代的失業問題:在西班牙和希臘,年輕人的起薪尤其糟糕,這也導致了年輕人上街遊行。在德國,人們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經濟上的一些數據還不是那麼糟。但是事實上人們的狀況比那些國家也沒有好多少:許多人還是面臨貧窮,還有很多人收入很低。"
哪些人是"佔領"運動的積極分子?
托爾尼:"肯定是受到社會和經濟形勢影響的年輕人沖在最前線,也就是那些原屬於中產階級的人們因為擔心社會形勢會變糟,他們知道怎樣組織抗議,怎樣和媒體打交道。
抗議到底會不會真的起到作用?
托爾尼:原則上抗議總是能夠改變人們認知的程度,如果像現在這樣人數很多的話,就絕對會產生政治上的影響:許多黨派會跟蹤考慮一些財政緊縮的措施,並接受它們。
對於這樣的抗議來說,究竟什麼是成功的秘訣?
托爾尼:在南歐的"佔領"運動之所以這麼吸引人們的目光,就是因為始終有那麼多人堅持在街上遊行。首先是無論是以什麼形式抗議,都必須是堅持不懈的有組織的發展,以便能夠產生長期的影響。是通過網路進行,或者為此建立一個組織,還是舉行公投等等,用什麼方式抗議能奏效這是另一個問題了。但是無論用哪種方式都必須持之以恆並繼續發展,一切才不會白白浪費,才會起到作用。
西蒙‧托爾尼,柏林社會研究科學中心公民義務專家
採訪記者:Insa Moog 編譯:王梓(實習記者)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