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觀點:洪災一年後 人們在經歷另一場災難

Christoph Strack
2022年7月14日

德國西部特大洪災發生一年後,受災民眾依然未能擺脫創傷。德國之聲記者Christoph Strack指出,人們還要面對政府的失敗作為帶來的嚴重後果。

https://p.dw.com/p/4E79T
Symbolbild Klimawandel | Deutschland Flutschäden in der Eifel
圖片來源: Christoph Hardt/Geisler-Fotopre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一夜發生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對於那些在2021年7月14日夜間在德國西部親歷了特大洪水的倖存居民來說,這是難以忘卻的傷痛。他們曾面對死亡的恐懼,失去親人的悲哀,突然間失去了一切,而一年後的今天幾乎依然一無所有。

這些畫面讓德國乃至中歐地區所有人都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會因極端天氣而更加充滿變數。這已經深植在人們的頭腦中。

有些圖景在短短幾天裡成了家喻戶曉的畫面。就像一個不詳的預兆,讓人們警醒、驚恐不安。在萊法州和北威州,184人死於這場超乎人們想像力的天災。僅在有著田園風光的阿爾河谷,就有134人喪生,最後幾名失蹤者至今尚未找到。數萬人的家園毀於一旦,不得不一切從頭開始。他們當中為數不少的人在很長時間裡都難以擺脫心理創傷和突如其來的恐懼陰影。

英雄故事和政界的敗筆

阿爾河谷的那一夜,留下了許多悲劇、也留下了英雄事跡和帶給人希望的故事。它們應該得到講述和傾聽。

這些記憶的反面是政府的敗績。德國官方的作法總是,似乎政府不會讓民眾孤助無援,似乎這裡是進步和數字化的中心。畢竟這是一個富裕的國家。

制度和政治決策者的失敗,還不足夠為人所知,尚未得到梳理和反思--預警鏈條未能起作用、死板規定成了行動的障礙、直升飛機缺少救援裝備、必要的聯絡因技術因素無法進行。很多人得以倖存歸功於他人英勇相救。對了,有專家指出,這場災難在發生前幾天其實是可以預見到的。

德國洪水災區一年後什麼樣?

洪水發生以來,德國人為災區共募捐6.5億歐元。受災的州和聯邦政府提供了援助、設立了重建基金。然而,來自災區的不少報導指出,重建進程舉步不前,人們一直在等待援款到位。這樣的情況本不該出現,這是一個恥辱。

極端天氣成常態

所有人都必須認識到,我們的生活不會再像從前一樣了。但這並不是關鍵。不能對人們說,你們最好不要在臨河地勢低的地方建房子了,但又不及時提供其他具體的可能選項。

人類必須準備應對更加肆虐的極端天氣,因此這一點更顯得重要。舉一個例子:幾天前,義大利北部和吉爾吉斯斯坦高山地區冰川崩塌的圖片和影片讓不少人嚇了一跳。人們又驚又嘆地看到半壁冰川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沖力直墜下山谷,難以設想,如果在下墜的方向有一座水壩,會發生什麼。

人們長久以來習慣於在電視新聞快要結束的時候,在體育新聞和天氣預報之前看到孟加拉或印度的水災、撒哈拉以南地帶或澳洲的干旱,或者亞馬遜流域的森林火災。有些人會想,這些地方離我們很遙遠。但今天,這樣的畫面可能發生在所有地方,在阿爾河或者義大利,加利福尼亞或者希臘,西伯利亞或者大洋洲。情況很嚴峻。

Screenshots DW-Sendung "TTP" vom 04.03.2021
評論作者Christoph Strack圖片來源: DW

負責任的行動

在阿爾河以及烏珀河流域發生的洪水,也成為20221年德國競選話題的一部分,它屬於受到關心的氣候危機、環境問題。可是後來發生了又一波新冠疫情,然後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像我們這樣一個被突發新聞和不滿情緒牽著走的社會很快(這很危險)就會忘記其長期的義務。這會損害這個社會在危機情況下的重塑能力。

氣候變化和地球變暖的後果將一直伴隨德國和全世界的居民。阿爾河的那個夜晚僅僅向我們展示了一點:沒有哪裡有安全可言。更重要的是,用行動來幫助,並為此擔起責任。阿爾河畔發生的那些講述死亡和痛苦、希望、援助和失望的故事,讓我們有義務共同行動,而永遠不要充耳不聞。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