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方國家男性遇到"精子危機"

Fabian Schmidt
2017年7月30日

研究人員發現,發達國家男性精液中的精子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這到底是為什麼?

https://p.dw.com/p/2hBQo
Befruchtung einer Eizelle Grafische Darstellung
圖片來源: Fotolia/ktsdesign

(德國之聲中文網)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北美、歐洲、澳洲、新西蘭的男性精液中,精子的數量正在變少。由哈吉‧列文(Hagai Levine)率領的團隊通過研究1973年至2011年的總共4.3萬份各國健康男性精液樣本數據後認定,上述四個地區的男性精液精子濃度下降了52.4%;而每次射精的精子數量絕對值更是下跌了59.3%。而亞洲、非洲、南美地區的男性精液精子數量則沒有出現顯著下滑。

列文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專業期刊《人類生殖通訊》上。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生殖醫學與男科中心主任施拉特(Stefan Schlatt)也注意到了這項研究,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儘管精子數量有所下滑,"但是數值依然在世界衞生組織劃定的正常範圍內。"

施拉特說,精子濃度低於每毫升1500萬個時,才會存在不育風險,而現在的平均值依然還有4700萬。"而且,在最近10~15年間,精子濃度似乎又趨於穩定了。"

慕尼黑大學的細胞生物學教授邁耶霍夫(Artur Mayerhofer)也對列文團隊的科研品質表示了贊賞:"就這一專題,我們還從來沒有見到過數據如此完備、方法如此規範的研究。"他表示,雖然研究成果並不意味著男性會不育,"但這依然多少解釋了我們所注意到的一些其他趨勢,比如睾丸癌、隱睾症等疾病發病率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施拉特教授則強調說,儘管男性尚無不育之憂,醫學界依然應當加大力度尋找精子數量減少的原因:"對於西方男性而言,過去20年間肯定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必須要找出來。生產精子的器官十分敏感,我們發現,這一器官會受到生活方式等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

幫助精子「闖關」的神器

手機?吸煙?尿布?藥物?生活方式?

不過,科學界現在只能猜測,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精子數量減少。施拉特隨口就說出了幾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也許西方國家的男性看到了太多的裸體女性,導致下丘腦接受了太多訊息;或者是孩提時代的尿布太緊,導致睾丸散熱不良。當然,也有可能是阿斯匹林、撲熱息通等藥物對我們的干細胞造成了不良影響;還可能是手機帶來的副作用。各種因素還能協同作用。我們現在還很難明確瞭解。"但有一條是明確的:吸煙對精子有著不利影響。

實際上,男性不育並非西方生殖醫學界面臨的大問題。女性的生育意願越來越晚才真正讓醫生們頭疼。此外,列文團隊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精子數量,但是卻沒有研究精子的活力以及健康程度。畢竟,在人類繁殖這件事上,最終起關鍵作用的並非是有多少精子,而是抵達卵子的那枚精子的品質。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