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蘇聰與顧城攜手「水銀燈光下的世界」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6年5月13日

柏林:一部由蘇聰作曲,據顧城詩歌改編的電腦歌劇搬上了舞台。腳本作者和導演同樣是大名鼎鼎。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歡迎閱讀德國之聲記者在柏林為您采編的這篇報導。

https://p.dw.com/p/8T8T
圖片來源: Cappelli, Targetti/MAK

柏林三月文藝匯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現代西方藝術節。在短短的11天時間裡,該藝術節為觀眾們獻上了100多場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音樂會和歌劇。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柏林現代藝術節期間,以影片「末代皇帝」中的主題曲而聲名鵲起,並也因此摘取了奧斯卡作曲獎桂冠的華裔作曲家蘇聰將其第三部歌劇-電腦歌劇「水銀燈光下的世界」搬上了舞台。電腦歌劇可以說是蘇聰的首創,其劇情取材於已故的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顧城的20首詩作,由德國知名作家米夏埃爾-欣德赫爾姆為其撰寫腳本,導演是如今活躍在西方歌劇舞台上大名鼎鼎的陳士爭。

中午 我抄台階 一級 一級 都寫滿 這樣 誰死了 就能說 血是怎麼流的 ……

這是蘇聰創作的電腦歌劇「水銀燈光下的世界」中女高音李亞男演唱的歌曲選段。生與死像一條紅線貫穿顧城的20首詩作,其中的絕大部分是他旅居國外-紐西蘭以後,尤其是在90年代初來德作德國學術交流中心訪問學者期間的晚期作品。

顧城生前曾多次表示,他是一個戴著紙帽子的幽靈,在人間與地獄間徘徊。他痛苦地尋找著真正的自我,在生死間掙扎。顧城的詩不僅打動了整整一代中國人,也引起了德國知名作家欣德赫爾姆的注意。在顧城自殺身亡的10多年後,這位德國作家,柏林三家歌劇院的老闆竟成了以顧城詩作為藍本的歌劇腳本作家。

「我對顧城的生平很感興趣,他來自中國,來到了西方,自稱已是地下幽靈,但還活在人世,他顯然陷入了自我認同的危機之中。我來自原東德,在俄羅斯生活過幾年,也經歷過與顧城類似的心靈危機。所以我喜歡與自我毀滅題材有關的詩作。這也是顧城的詩令我著迷的原因。」

希望者,作業,暖天,機關,法門。。。顧城的20首詩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生死兩朦朧的世界。主人翁分裂的人格分別由男女兩位主角扮演,女高音李亞男和男低音龔冬健,構成鮮明的對比,代表生與死。這兩位主角用中文演唱顧城的詩篇,合唱隊則由德國演員組成,他們用德語演唱。在德國的三場演出結束後,德語媒體普遍評價說:蘇聰長達1小時15分鐘的電腦歌劇將大自然的聲音與器樂曲有機地融為一體,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特殊的音響世界。那麼,蘇聰推出這部電腦歌劇的創意是什麼呢?

「顧城的詩寫得很抽象,對我來說,用傳統樂器難以滿足這部歌劇聲音上的想像,所以只有借助電腦。比如挑選很有電腦特點的電的聲音,但有時在表現喜慶場面,男女逗嘴時則模仿中國樂器的聲音,對采樣後的中國音樂因素進行部分異化。」

「水銀燈光下的世界」由柏林、瑞士巴塞爾和澳洲等三個藝術節負責籌資。柏林演出過後也給蘇聰帶來了新的煩惱,那便是東西方文化間的溝通障礙。

「西方媒體都認為我的音樂寫的很簡單。我之所以將音樂寫得通俗易動,是想將它作為開啟難懂劇情和歌詞大門的鑰匙。我希望,觀眾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明白歌劇所要表現的意思。」

然而,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男女主角的中文演唱無疑為西方觀眾欣賞歌劇增加了理解上的障礙。難道這種中西兩種語言兼有的演出模式是失敗的選擇?歌劇腳本作家欣德赫爾姆則不這麼認為:「在歐洲,迷戀歌劇的觀眾都喜歡欣賞不同語言的歌劇。他們已習慣聽義大利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原汁原味兒的歌劇,這是我們歐洲人的傳統。」 (祝紅)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