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薪水大幅增長是「政治壓力下的決定」

2010年6月9日

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本周宣佈 ,將正式員工的入門薪水提高近70%,這條消息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注意。《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報導認為,這將在珠江三角洲引發連鎖效應,而薪水水準大幅提高將危及中國的經濟增長。該報寫道:

https://p.dw.com/p/Nlo8
中國產業工人生存狀態引人關注圖片來源: AP

"電子集團富士康和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是中國南方工業生產基地首先大幅提高薪水的企業。然而大企業的提薪把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小企業逼進了一場生存競爭。許多企業陷入了壓力之下,因為它們的員工也要求增加薪水。但是生產成本的突然提高,將把那些多年來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並由此獲得成功的經營模式推向破產的邊緣。

中國的出口產業將面臨重大損失,因為中小企業是出口業的支柱。此外政府將面對新一輪失業浪潮和更高的通貨膨脹率。"

漲不漲薪水?一個兩難的問題

報導中接受採訪的一家東莞小型企業的老闆說,"我們不得不多付薪水,否則我的工人就都跳槽了。但這意味著成本提高,而現在的利潤就已經低得不能再低了。"文章接著寫道:

"一些分析家認為,這樣迅速和大幅度的提高薪水是在政治壓力下做出的決定。政府將社會不穩定視為對中共一黨統治最大的威脅。多年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在增加。由此看來,上周末北京市政府宣佈將該市的最低薪水標準提高20%,增至960元,決非偶然。同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也宣佈,今年內將在所有省市和特別行政區提高最低薪水標準。"

產業工人的生活:從"操縱機器"到"變成機器"

《南方周末》實習記者劉志毅以打工者身份進入富士康"臥底"28天,並記錄了他看到的中國部分產業工人的真實生存狀態。《法蘭克福評論報》引述了這位記者在富士康的一些所見所聞後寫道:

"每月900元的薪水在當地剛剛能維持生存。為了讓過上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不致破滅,許多人簽署聲明自願加班,甚至超過法定的每月36小時最高時限,後果由自己承擔。根據劉志毅的觀察,'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操縱機器,直到自己也變成一台機器。'

工人們儘管辛勤工作卻仍感覺生存受到威脅,這同大量的抗議和罷工事件一樣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表現。這些問題多半發生在年輕工人的身上,即所謂的'八零後一代'。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生活得只比貧困線上稍稍好一點。"

"國際勞工組織駐北京代表處的李昌徽說,'我們處在一個轉折點上,中國的勞工開始為他們的薪水和工作條件共同鬥爭。'這種鬥爭在富士康已取得了成效。在蘋果、戴爾和諾基亞這樣的客戶變得緊張起來之後,富士康決定大幅提高薪水。從10月份起,該企業員工的基本薪水將增長近70%。"

編譯: 葉宣

責編: 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