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蒙特利爾協定」20年

2007年9月17日

「蒙特利爾協定」被看作是環保政策和國際法領域不多的幾座里程碑之一。它的象徵意義在於,對全球性威脅作出共同性反應,不是不可能的。

https://p.dw.com/p/BgfR
北極上空測出臭氧層空洞圖片來源: dpa

「臭氧層空洞」在80年代曾是個讓人產生恐懼的名詞,它的含義是,保護地球人類以及所有生態的臭氧層正在慢慢消失。沒有臭氧層,陽光紫外線便在沒有過濾的情況下直射地球。這樣的強輻射會引發多種癌症疾病。因此,當臭氧層出現漏洞的消息進入公眾社會時,警鐘長鳴,它驚醒的不僅僅是科學界。

德國不來梅大學環境物理研究所的布赫維茨認為,當年人們對臭氧層的認識在很膚淺,人們知道,氟化物進入大氣層會破壞臭氧層,「不過,這不會這麼快就發生,程度也不見得聳人聽聞」。然而,正是那一聲警鐘震驚了整個一代,人們開始行動。不過兩年即1987年9月16日人們推出旨在辨明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這個文件規定了氟化物含量的上限以及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手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多個國家在這個文件上簽了字。

20年後的今天,人們基本認為「蒙特利爾協定書」是歷史上成功的典範,是國際環保政策領域的里程碑。不過,這一文件究竟產生了哪些具體成效?不來梅大學環境物理研究所的布赫維茨認為,「最重要的禁令得到了貫徹」。科學大氣測量顯示,這些年來,氟化物在大氣中的含量越降越低。

然而,臭氧層空洞比沒有消失。10年代南極地上空一直都出現過臭氧層空洞。北極的情況稍好一些。「蒙特利爾協定書」成功的一面不可否定,但即便有了這個文件,臭氧層也並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短期內得到恢復。氟化物的壽命都很長,氟化物的化學分子非常穩定,存在幾十年不成問題 。科學家認為,60年後,可能會漸漸達到上世紀70年代的水準。


二氧化碳的威脅

一部分科學家對此表示樂觀,但另一部分則樂觀得很有限。正如布赫維茨所說,沒有人知道50年、60年後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單說溫室氣體吧,它會提高大氣層靠近地球部分的溫度,同時降低平流層也就是大氣外層的溫度。平流層溫度低也會加快臭氧層毀壞的化學過程。

由此可見,導致出現臭氧層空洞的原因很多,人們現今知道的就有氟化物和二氧化碳。在氟化物問題上,人們容易達成共識,行動也迅速。但降低二氧化碳不是一個短期內就能征戰得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