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蒙古與西方融合與碰撞 音樂魔術師創造新殿堂

Adelheid Feilcke2015年9月23日

馬頭琴、蒙古長調和交響樂團--這是內蒙古作曲家蒙柯卓蘭為貝多芬音樂節創作的新作品。這位嬌小的藝術家將蒙古文化、音樂和西方現代作曲技巧相結合,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效果。

https://p.dw.com/p/1Gazo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圖片來源: DW/A. Feilcke

(德國之聲中文網)她的前衛藝術既具備潮流風范又充滿異域風情--蒙柯卓蘭是一位藝術家、音樂家,也是一名作曲家。她將西方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以及蒙古音樂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她的作品直接而又抽象,古老滄桑粗獷的音色中又不乏細膩婉約之情。樂如其人,蒙柯卓蘭的衣著打扮也是如此,既富含時尚氣息又不失傳統之美:面部的大膽穿孔引人注意,她身穿短褲,腳上穿著閃亮的藍色鬆糕鞋,樣子看起來叛逆而摩登。鞋子的藍色正是蒙古的天藍色。鞋子與圍巾的顏色相呼應。她將象徵著蒙古人熱情好客、尊重客人傳統的圍巾搭在肩上。

這位嬌小的34歲女性和她的音樂表達了生機勃勃的力量和熱忱的堅持。

她與自己的樂隊"蒙古症"進行綵排。坐在鋼琴前的蒙柯卓蘭豪邁地將捲曲的長發甩到腦後,短暫與其他成員交換了一下最新的靈感和改動後,音樂聲響起,樂隊隨之進入到一個未知世界。蒙柯卓蘭一邊彈著鋼琴,一邊用獨特的略帶沙啞的聲音輕柔地跟著哼唱,樂隊的其他成員出聲應和。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蒙柯卓蘭曾師從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圖片來源: DW/A. Feilcke

多元人生

蒙柯卓蘭的成長過程經歷了多種文化的碰撞。她的家庭來自內蒙古,她在北京長大,學習西方音樂。她只會一點兒蒙古語。在中國和歐洲學習作曲,師從名師。她漸漸把中國音樂和蒙古音樂元素結合到西方音樂之中,創作出自己風格的作品。

她創作了許多成功的室內樂作品和電影音樂。曾經執導《畫皮II》的著名導演烏爾善是他的丈夫。蒙柯卓蘭也為烏爾善的這部作品創作了電影音樂。她的作品描述了在險惡黑暗的環境中,中國人對流失的傳統和英雄文化的嚮往與追求。

蒙柯卓蘭的音樂是一座橋樑,也是一種綜合體。她使用了傳統的元素,比如呼麥和蒙古的長調技巧。"蒙古症"樂隊中大部分成員是蒙古樂人。她有意取了這個頗有些挑釁意味的名字。不過,她的樂隊並非是傳統音樂,而是將蒙古元素與西方先鋒藝術相結合的新的演繹形態。

貝多芬項目

蒙柯卓蘭接受德國之聲委託為2015年貝多芬音樂節創作新曲。貝多芬故居給她帶來靈感,她將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創作之中。這首新的曲子名為"Amila",這個名字在蒙語的含義是"給予生命"的意思,也是蒙柯卓蘭兒子的名字。

"蒙古症"和聯邦青年交響樂團共同演繹這首融入了馬頭琴、長調等蒙古元素的曲子。蒙柯卓蘭的力量和靈感的一個源泉是勇於和生活環境對抗的蒙古祖先。她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也感受到這種強大的內心力量。她希望能將這種情感注入到新的作品中,與聯邦青年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共同喚起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