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背景:科特迪瓦暴力浪潮的根源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1月10日

過去數天內,從科特迪瓦共和國不斷傳來新的動亂的消息。政府軍先是衝擊了該國北部的叛軍堡壘布瓦凱。上周末,9名法國士兵在一次空襲中喪生。於是法國向科特迪瓦增兵,並佔領了各飛機場。全副武裝的政府支持者在經濟首都阿比讓舉行反法示威。2003年5月簽署和平協定後一年半,這一西非共和國重新陷入了內亂。

https://p.dw.com/p/5pso
法國人在當地的中立地位受到質疑圖片來源: AP

在西非共和國科特迪瓦發生的騷亂已經持續了多日:到處是巷戰和燃燒的房屋,400多人受傷,還有許多人喪生。表面看來暴力浪潮是由總統巴博領導的政府突然想擴大權力引起的。而設在漢堡的非洲研究所所長梅勒爾卻認為:

「重要的是那些隱藏在背後的衝突。當然存在南北差別,而伊斯蘭和基督教這兩個宗教之間也存在不同。這裡指的是來自北部的二等公民和來自南部的一等公民。」

對非洲來說,科特迪瓦長期以來可以說是一個經濟上富裕和政治上統一的國家。但最遲自4年前的總統大選以來,科特迪瓦社會出現了分裂,因為當時一名非常受人歡迎的政治家、來自北部的候選人瓦塔拉被排除在競選之外,理由是其血統不夠純正。儘管瓦塔拉提出了嚴正抗議,並聲明其父輩、祖輩均為科特迪瓦人,還是無濟於事。

大選的勝者是當時的反對派領袖巴博,一名來自南方的基督教徒。但巴博上任後並不能使國內政局穩定。巴博和瓦塔拉的追隨者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不過,政變最終還是破產了。直到瓦塔拉的科特迪瓦國籍得到官方認可,局勢至少在表面上得到了緩和。

然而,這一西非國家事實上是一分為二了:北部被各種叛軍勢力掌控,南部則忠實於政府。雙方為爭奪政治和經濟權力而展開了鬥爭。而原來的殖民宗主國法國則開始扮演調停者的角色。

法國向科特迪瓦派駐了數千名士兵。儘管該國已宣佈獨立40年,但法國在此依然是最重要的一個權力因素。2003年初,在法國的強大壓力下,敵對雙方就成立一個所謂的「國家和解政府」簽署了一項協定,總理由來自北部的科特迪瓦人擔任。但此協定簽署後不久,叛軍停止了繳械,並結束了同政府的合作。巴博總統沒有理會他們提出的重新舉行選舉的要求。他的任期將持續到明年。巴博說:

「他們應該等到2005年。沒有一個非洲國家的大選不受到質疑。但不能因此就拿起武器來對抗。要知道,要麼民主,要麼就不民主。如果提前舉行議會大選,我該怎麼來組織呢?憲法是不允許這樣做的。組閣是國家首腦的任務,也就是我的任務。人們必須停止以此向我施加壓力。」

今年年初,聯合國安理會介入了衝突的調停工作。從那以後,大約1萬名士兵對停火進行監督,其中近一半來自法國。藍盔部隊在科特迪瓦中部設置了一個緩沖區,試圖將叛軍和政府軍分開。而對於敵對的南北雙方來說,法國人早已成了敵人。一名科特迪瓦人說:

「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也不是巴博總統的追隨者。我為的是科特迪瓦。我不能允許外人來到我的國家,一個主權國家,再次開始殖民統治。」

顯然,法國被當成了一個殖民大國,而不是一個中立的和平使者。叛軍譴責法國人試圖保護政府,而巴博總統領導的政府又批評法國人支持叛軍,並企圖強迫巴博辭職。因此,非洲聯盟找到了另一名調停者:南非總統姆貝基應從中斡旋,幫助解決這一西非國家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