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日德接連設廠 台積電能否順利走向全球?

杜宗熹
2023年8月11日

在全球地緣政治環境和國際化佈局下,台積電近年陸續宣佈在美國、日本和德國設立12吋晶圓廠,引發高度關注,但面臨的挑戰也亟待克服。究竟專家是如何看待台積電的國際化策略?

https://p.dw.com/p/4V1jH
台積電logo示意圖(資料照)
台積電logo示意圖(資料照)圖片來源: David Chang/EP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全球晶圓代工製造龍頭台積電(TSMC),本週宣佈將在德國德勒斯登設廠,也讓台積電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之外,形成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皆設立12吋晶圓廠的格局。DW為您帶來多位專家說法,解讀台積電的國際化生產策略能否成功,以及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台積電的國際化努力

台積電過去主要的晶片生產都在台灣進行,海外的12吋晶圓生產只有2016年獲批在中國南京設立的廠區。近期台積電將產線延伸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3地,一舉形成橫跨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全球佈局,可說是台積電創立30多年以來,生產體系首次大舉向海外擴張。

台積電在美國的建廠計劃已於2020年5月啟動,目前正趕工興建,且未來打算投資第2座工廠。日本廠區隨後開工,有望2024年啟用;至於德國,一般預料會在2025年至2026年之間完工投產。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告訴DW,台積電本週在德國確定設廠,意味著台積電的全球化佈局更進一步,「台積電更改生產策略,主要要考量在地緣政治的變化底下,客戶對供應鏈產能韌性的要求有所提升」,因此客戶會要求台積電的產能必須從台灣分散出去。

劉佩真解讀,台積電正積極在美國設立4奈米和3奈米的產能,日本則專攻光學元件和車用半導體,生產28奈米、22奈米、16奈米和12奈米的成熟製程。在歐洲,未來也將以28奈米成熟製程為主,「主要都是為了搶攻歐洲市場裡面的車用半導體」。

今年3月剛出版《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一書的台灣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告訴DW,雖然台積電也受到全球地緣政治的壓力,但並不是為了出走而出走,「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全球競爭力而出走」。

台積電過去的晶片生產大多數都在台灣完成,圖為位於台灣新竹的台積電12廠(資料照)
台積電過去的晶片生產大多數都在台灣完成,圖為位於台灣新竹的台積電12廠(資料照)圖片來源: Walid Berrazeg/Zuma/picture alliance

海外生產的挑戰:人才不足

不過,許多專家對於台積電的海外生產都表示了擔憂。地緣政治、各國不同的官僚制度、企業文化能否和在地文化融合,以及當地工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台積電的海外佈局,而這對台積電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又帶來不同結果

劉佩真表示,在建廠的成本上,台積電還是要必須要留意,成本會不會比原先預期來得高。此外,「在歐洲半導體的人才,目前還是相對的不足」,因此台積電未來還是要思考,該怎麼從台灣移出一部分的半導體的人才,到歐洲進行設廠和生產。

前英國巴克萊證券和美國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其臉書公眾帳號指出,台積電德國廠有歐盟及德國政府補助, 加上負債及把台灣一些舊設備轉手賣過去,台積電出資用不到35億歐元就能設廠。

陸行之也預計,在設備折舊完成之後,台積電的日本廠的長期獲利率將優於德國廠,而德國廠將優於美國廠。這主要是由於美方的補助條件有很多要求,確切的補助金額到現在也都還未定,此外,美國的工會也有很多問題。

DW曾聯繫陸行之並請他闡述詳細觀點,但他不願向DW透露更多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廠是採取過去包含南京廠在內,台積電常見的獨資生產模式。但日本廠則是與日商索尼(Sony)合資,而德國廠也與德商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和荷蘭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等歐洲公司合資,展現與過去不同的投資策略。

最早宣佈設立的美國廠,目前已經爆發人才不足的問題;外界擔憂,這種情況是否會在後續的日本和德國廠重演?對此,有專家認為,美、日、德的情況不同,缺工問題在德國或日本,可能不會像在美國那麼嚴重。

一位熟悉半導體產業,但不願具名的專家張博士(化名)向DW表示,在日本和德國,台積電透過跟當地公司合資,較容易解決當地的問題,例如尋找客戶和合作廠商;相較之下,台積電美國廠是獨資,這使得台積電必須自行解決問題。

此外,張博士認為美國在3個國家之中相對較缺工,但他相信日本和德國的情況會好很多。同時,薪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日本來說,台積電開出的高薪在人才招募上帶來很大優勢。據張博士說法,熊本當地畢業生起薪普遍只有年薪200至300萬日圓(約1.4萬至2萬美元),台積電員工的起薪則可達當地就業市場行情的2至3倍,也就是500萬至600萬日圓(約3.5萬至4.2萬美元)的年薪,「台積電的薪水在日本熊本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晶片是牽動國際秩序的一項重要因素,圖為德國德勒斯登2003年生產的一張晶片(資料照)
晶片是牽動國際秩序的一項重要因素,圖為德國德勒斯登2003年生產的一張晶片(資料照)圖片來源: momentphoto/Killig/IMAGO

美國廠延宕引發擔憂

台積電美國廠的延宕引發疑慮;台灣媒體則解讀,這與美國缺乏相對應的熟練工人和配套廠商有關。此外,雖然台積電試圖依靠從台灣引進的配套廠商和技術人員到亞利桑那州施工,但當地工會對於台灣輸出到美國的勞工,也抱持負面態度,進而影響台積電的進度。

對此,尹啟銘表示,若美國廠持續延宕,將會影響到台積電的生產和競爭力,「少賺一點還可以,但一再延宕下去根本不能經營」。

尹啟銘表示,設廠的延宕是相當嚴重的問題,「5奈米、4奈米萬一延宕一兩年,屆時很可能(從先進製程)變成成熟製程」,台積電將失去在美國設立先進製程的意義。

張博士則認為,半導體廠在海外設廠時,確實存在過投資失敗的案例,例如美商英特爾(Intel)2007年曾在中國大連興建12吋晶圓廠,集中了幾乎是全中國最好的半導體人才團隊和當時Intel最新的設備,但大連廠多年來陷入虧損。

英特爾大連廠後來在2020年,由韓國半導體企業SK海力士以90億美元接手大部分業務,但表現仍不佳。今年4月更有韓國媒體指出,SK海力士不僅打算推遲大連第二座工廠的生產,更有可能出售大連廠。SK海力士否認了這項傳聞。

尹啟銘解讀,台積電過去的成功因素,除了公司本身的優勢之外,也與台灣的環境密不可分,但其他國家很難給予包含台灣新竹科學園區一樣的外在環境,「(台灣的科學園區環境),到了別的國家很難複製」。

他還表示,對於台積電和其他台灣企業到海外投資來說,應該向當地政府爭取類似台灣科學園區的單一窗口服務,協助解決配套廠商的問題。

英特爾大連廠是一個著名的海外投資失敗案例,圖為2019年英特爾在土耳其展示的晶片(資料照)
英特爾大連廠是一個著名的海外投資失敗案例,圖為2019年英特爾在土耳其展示的晶片(資料照)圖片來源: Mustafa Ciftci /AA/picture alliance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