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國「乾淨的天空」計劃引起爭議

2002年2月15日

美國拒絕了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後,宣佈要推出一個相應的環保計劃。現在,在布希訪問中國和東亞其它國家之前,這個計劃終於出台了。但這個計劃在美國國內和世界上都引起了激烈的爭議。

https://p.dw.com/p/1rB1
2001年夏,綠色和平組織環保組的成員在布希訪問柏林時抗議布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寫書上簽字。圖片來源: AP

這個被布希總統稱為「乾淨的天空」的計劃,核心內容是把環保與經濟發展掛上鉤,讓企業自覺自願地去投資環保設施。也就是說,這是建築在自由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京都議定書那樣的有明確的時間目標規定。

這個計劃規定,國內生產總值越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也就越高。美國政府要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來鼓勵企業投資於環保。

布希是這樣解釋他為什麼不參加京都議定書而另搞一套的:「我不想讓我的國家受到一個不健全的國際協定的約束,而使幾百萬的美國人失業。」當然,「乾淨的天空」計劃也有個大體上的目標,或者說方向,即到2012年降低18%的排放,即減少了5億噸溫室氣體排放上天空。布希甚至認為,這個計劃將成為全世界的標準。

美國工業界對布希的這個計劃普遍表示滿意。日本政府也對美國表示了支持。日本女外長說:這個計劃的推出「顯示了他們(美國)認真的意圖。」當然,「日本政府強烈希望,美國政府繼續加強措施,在已宣佈的政策的基礎上與全球的變暖作鬥爭。」

然而美國的環保組織對這個計劃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認為這是美國政府向大工業投降。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問題專家戴維斯說:「這個計劃實際上佈什跟埃克森、埃索(石油公司)等共同擬就的。這個計劃與埃索公司長期來的要求完全一致。」

德國聯邦環保部長特裡廷(綠黨)也對美國的這個計劃表示失望。他看到了,布希總統認識到了採取措施來對付氣候變化的必要性,但布希的這個計劃卻是沒有約束力的。因此實際上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不可能真有多少下降。特裡廷認為,今後仍然要努力把美國納入到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中去。

按美國的這個計劃,到2012年時,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會下降,而與1990年相比將繼續增長30%。按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到2012年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須平均下降至比1990年的水準低5.2%的水準。而德國已經承諾,至2012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至比1990年低21%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