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中氣候談判有點冷戰氣氛

2009年6月15日

歐巴馬上台後,美國政府改變了在氣候保護問題上的立場。上周,以氣候問題特使斯泰恩為首的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德語報紙就此作出報導與評論。

https://p.dw.com/p/I9WF
排放霧裡的烏魯木齊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新蘇黎世報》:北京可能會向美國讓步

《新蘇黎世報》說,"這次北京無法繼續躲藏在沒有約束力的意向聲明之後,不僅歐洲、美國也對中國越來越大地施加壓力,要求中國為防止氣候暖化做出實際承諾":

"多年來,中國在國際氣候問題談判時與印度競相爭當發展中國家代言人。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是,環境污染過去主要由發達國家造成,所以發達國家應獨自承擔減少排放的任務。

「但是,中國不是某一個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最大、增長最快的轉型國家。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中國是世界第一或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所以,美國與歐洲共同強調,中國參與全球游戲,是日益重要的國家,必須擔起責任,與華盛頓合作,放棄自己的抵制政策。美國人在會談時試圖向中國人說明,只有北京做出負責任的承諾,歐巴馬痛苦擬訂的氣候保護政策措施才能在美國國會得到通過。

「今年年底,為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制定後續協議的談判將在哥本哈根進入最後回合。但中國暫時還不願露出底牌,它不會為談判做出具體承諾,而是先標明自己立場,並要求美國把本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40%。

「但最近一些情況表明,北京可能做出妥協,也就是承諾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但不是減少絕對排放量。在使用更有效益的技術方面,中國確實有很多事可做。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表明,中國每創造一美元的價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兩倍,是瑞士的九倍。以經濟總量衡量,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國的五倍,是瑞士的17倍。"

《日報》:中美好像回到了冷戰談判

《日報》認為,歐巴馬總統提出的氣候保護計劃本來就不徹底,現在又被國會摻加了水分。美國代表團要求中國作出固定承諾,好像中美兩國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談判:

"中國和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在全球遙遙領先,兩國排放總量佔全世界排放量的40%。專家們認為,如果兩國不能在某種形式上達成一致,那麼12月在哥本哈根達成重大國際氣候協議的機遇等於零。

「在中國進行有關減排問題的談判時,氣氛就像冷戰時期的裁軍談判,只不過要裁減的不是億萬噸炸藥,而是億萬噸二氧化碳。華盛頓的民主黨議員認為,中美能就氣候問題舉行談判本身就是一項成就,但觀察家們警告說,不能期望取得突破。中國仍然拒絕接受二氧化碳排放限額,而要求美國做出財政和環保承諾,但美國不願這樣做。北京說,美國必須首先為自己設定有約束力的排放限額。"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