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米騰瓦爾特:最美的山鎮-小提琴的家

2009年5月15日

今天我們帶您去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與奧地利蒂羅爾相連接的一個地方:坐落在山林中的米騰瓦爾特。我們不僅將一起看看那裡民居外牆上五彩斑斕的繪畫,還將瞭解小提琴製作的過程和工藝。當然,我們也不會錯過去看看那裡為狂歡節特製的木雕面具。

https://p.dw.com/p/HoXL
冬天山區的米騰瓦爾特(Mittenwald)圖片來源: merzer

米騰瓦爾特以其空氣清新而成為著名的療養勝地。它位於伊薩河谷地,緊鄰著卡文德爾山脈。這裡有著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地區最美麗景色。古老的小巷寂靜悠長,小巷兩側的建築都有著漂亮的尖頂窗框,外牆上還繪有各種圖畫,其中以聖母像以及新約和舊約中的故事場景為主。在這裡居住的人大多生活富足,因此也就有了比較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希望自家外牆上的這些圖畫能為家人帶來神的庇護,在威爾登菲爾斯地區,這種外牆上的藝術非常普遍。我們的導游先生弗裡茲洛夫勒介紹說:"米騰瓦爾特的這些繪畫誕生於1746年這裡的教會成立之後。它的創作者是教堂畫師馬特烏斯‧君特。而教堂內部以及尖塔的繪畫則是君特的老師阿薩姆所作。"

Geigenbauschule in Mittenwald
米騰瓦爾特小提琴製造職業學校圖片來源: PA/dpa

這種被稱為室外畫的藝術源自義大利的巴洛克風格,畫師們使用的是一種叫做"濕壁畫"的工藝。他們用水溶性的礦石 顏料在剛剛刷塗好灰泥泥漿,還沒有乾透的外牆上作畫,隨著泥漿的乾燥和固定,這些顏料已經深深滲入其中。這樣,一幅不怕風吹日曬,能經風雨洗禮的壁畫就誕生了。

米騰瓦爾特地區另外一個傳統便是小提琴製作,可以說這裡的空氣中都飄浮著這種精美的樂器。沒錯,小提琴製作工匠會把剛剛做好的琴身懸掛在窗前或者陽台上,這樣琴身以及塗在琴身上的塗料能夠在空氣中自然風干。在17世紀的時候,米騰瓦爾特和薩克斯州的馬克紐克爾西並列為德國最重要的弦樂樂器製作基地。小提琴製作大師雷內萊伊哈特向我們娓娓道來這裡製作小提琴的歷史,"2004年慶祝了350年冥誕的馬蒂亞斯‧克羅茲當時將小提琴製作的技藝從義大利帶到了這裡。製作小提琴成為了一個深受歡迎的職業。當時米騰瓦爾特還沒有發展旅遊業,巴伐利亞以及巴伐利亞附近的宮廷對新的樂器,比如小提琴,大提琴,古大提琴以及巴洛克樂器有很大的需求。"

Geigenbauschule Mittenwald
製造提琴圖片來源: PA/dpa

克羅茨的手藝是在義大利的帕杜阿的一個琉特製作專家那裡學會的。琉特是一種類似中國琵琶的彈撥樂器。現在,教堂前的一座紀念碑還在提醒人記住這位大師,因為是他把小提琴製作技術帶到了米騰瓦爾特。教堂的後面是小提琴博物館,這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建築,當然,外牆上精美的濕壁畫也是非常值得您仔細觀賞的。

參觀者可以在這裡看到小提琴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白色的是還沒有上漆的琴胎,琴頭上的蝸牛是小提琴的標誌,而青蛙則代表著琴身,尤其不能錯過的是,這裡展出有300多件不同的樂器。目前,米騰瓦爾特有大約10家小提琴生產企業,1858年這裡還成立了小提琴製作學校 ,學制為7個學期。學生們必須在每個學期自行製作完成一把小提琴。制琴大師萊伊哈特說:"一把小提琴大約有80個零件,其中有的零件很小。主要的部分是琴身底部和上部。琴把,琴馬,琴頸這些部分都是用濕木製作的。而琴身上部是用本地的楓木,或者來自奧地利或瑞典的楓木。"

Essen in Deutschland Bayerische Brotzeit mit Weißwurst
那裡典型的白腸等早餐食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 Stockfood

在制琴車間,我們可以近距離觀看學徒們的製作過程。一把由學徒製作的小提琴售價在1500到2000歐元之間,而大師的作品則會賣到6000至1萬歐元。萊伊哈特告訴我們,小提琴製作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

在米騰瓦爾特,小提琴被稱作是"米騰瓦爾特的女人"。當然,漂亮女人走到哪裡都是非常受人歡迎的。莫扎特就曾使用來自米騰瓦爾特的小提琴演奏過,著名的爵士樂大師萊茵哈特也在使用米騰瓦爾特小提琴後也愛上了"米騰瓦爾特的漂亮女人 "。到底米騰瓦爾特提琴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呢?"這裡的小提琴直到今天仍然是手工製作。我們這裡共有10家小提琴作坊。每家都獨具特色和魅力,不管是從外觀上還是從音質上。"

Gebirgsjägerveteranentreffen
山區獵手協會開會圖片來源: AP

毫無疑問,這樣高品質的小提琴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米騰瓦爾特的小提琴每年都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可以說世界各地都有我們這兒製作的小提琴。"

我們走到另外一家作坊,這裡我們見識了米騰瓦爾特的另外一個傳統藝術,那就是木雕。瓦爾特雷澤正在製作木雕面具。在雕刻完成後,這些面具還將塗上各種鮮明的顏色,這樣一張活生生的面具便誕生了,尤其是面具的眼睛部分,造型大膽而誇張,十分具有感染力。

這些木質面具是威爾登菲爾斯地區狂歡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狂歡節從三皇日後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一直要延續到2月的最後一天。人們在狂歡節期間帶著面具,打扮成各種遠古時代的角色,敲鑼打鼓,吵吵嚷嚷的穿大街,走小巷,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驅走冬天的陰霾。這裡的面具遊行是深深植根於當地傳統中的一種文化,是一種當地居民自發的活動,這同精心組織的科隆玫瑰星期一的狂歡節遊行有所不同。但在米騰瓦爾特地區,也有各種不同的團體,他們會帶著不同風格的面具上街遊行。瓦爾特雷澤自己也是遊行隊伍中的一員,"人們組織了一些團體,有一定的組織。但原則上每個人都可以參加面具遊行。小孩子們從小就參加,可以說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

Mittenwald im Karwendel-Gebirge
走出米騰瓦爾特圖片來源: Merzer

面具遊行是在三皇日之後,即1月6日之後。從2月2日開始,一些餐館裡便有了民歌,國樂以及舞蹈的表演,這種傳統一直到今天都在米騰瓦爾特很好地保留著。在演奏樂曲的人中,我們還看到了小提琴製作大師弗洛林桑特內爾的身影,他告訴我們:"我們奏響音樂,姑娘和婦女們穿上漂亮的長裙和刺繡的襯衣。男人們則裝扮成妖魔或者帶上面具遊行。姑娘和婦女們是不讓戴面具的,她們只能坐在那裡等著男人們來邀請她們跳舞。男人們因為戴著木製面具,所以聲音聽上去本來就很不一樣,而且他們還故意從喉嚨裡發出聲音,所以邀舞伴的聲音聽上去就是這樣的......"

作者:Gerd Schmitz / 吳彥飛

責編:謝菲

#ge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