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第一次石油危機三十周年祭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0月17日

1973年10月17日,也就是說30年前的今天,石油輸出國組織作出了一個決定。後果是:西方工業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彈指一揮三十年,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但危機意識仍然不可或忘。

https://p.dw.com/p/4CJH
1973年12月2日,星期天,由於聯邦政府的禁令,這天的波昂-科隆高速公路成了無車道圖片來源: DHM

1973年10月6日,敘利亞和埃及的坦克駛入以色列佔領的地區。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兩周後,自1929年來最嚴重的世界危機席捲了西方工業國。原因是:以阿拉伯國家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於10月17日決定對美國和荷蘭實施石油禁運。戰略考慮是:只要西方還支持以色列,石油輸出國組織就關緊石油龍頭。

寵慣了而不自覺的西方忽然發現了對石油的依賴性。恐慌爆發了。尤其是德國。維利.布蘭特為首的社民黨政府以激烈的節省措施對此作出反應:1973年11月和12月的四個星期天,德國人不得開車;周內在高速公路上的時速不得超過100公里。

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教育措施,因為,布蘭特十分清楚,德國不可能放棄石油進口。他說:「形勢很困難,還會變得更困難。但我們不會束手而視之,而是直面困難,決心戰勝困難。但我們誰也沒有改變地質的本事。由於我們沒有這個本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將繼續依賴於能源進口。」

石油危機把德國工業拽出了它那無憂無慮的安樂窩。當時德國工業聯邦聯合會能源部負責人穆爾肯斯回顧道:「人們根本不習慣這種形勢,工業界習慣於穩定地獲得石油。而政治造成的短缺導致石油價格突升了三倍。而且人們不得不擔心石油供應會真的中斷。那時,德國工業還極大地依賴於石油:它佔了全部工業能源消耗的將近40%。」

德國工業聯邦聯合會為此建立了一個危機中心。德國工業界的全部石油儲量數據都集中到這裡。受到最大威脅的是電力業。1973年時,這個業界還用石油發電廠來發電。在嚴重的情況下,石油儲備必須先集中供給這個業界。但是,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德國經濟界雖然必須接受高油價,但仍能繼續生產,而沒有發生瓶頸情況。

但是恐慌已經深入了德國企業的骨髓。這種事情不允許再發生了。石油危機逼迫德國經濟界改變思維。今天,在石油恐慌30年之後,德國企業已經部分地擺脫了對黑色金子的依賴。

穆爾肯斯說:「人們做完了功課,一方面,總體上大大地節省了能源,今天每一個工業產值單位的能源消耗明顯地低於30年前。另一方面,人們走上了尋找替代的道路,以致今天對受石油恐慌襲擊的敏感度大大地降低了。我們必須看到,政治上的困難情況隨時都可能再度出現。」

政治上的困難情況今天還是有的,比如:伊拉克,這個石油第二大儲藏地,每天都在遭受炸彈襲擊。但石油輸出國組織在能源市場上的統治度已經無法與30年前相比。今天,這個組織所供應的僅僅是全世界石油需求量的30%。而那時是60%。在德國,石油需求量已經大大降低。此外,已經相當程度上轉用來自俄國和挪威的天然氣。但是:德國的汽車始終靠汽油轉動,許多住房是用油取暖的。

(卡特琳.瑪台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