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研究:北京加大施壓在華外企 「紅線」越來越多

2022年8月24日

柏林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中國正對外企使用更多制裁手段,對「不軌」行為劃定越來越多 "紅線" ,而報告中所分析的123家外企案例 "只是冰山一角"。

https://p.dw.com/p/4FzKG
H&M在中國一度遭到網暴和消費抵制
H&M在中國一度遭到網暴和消費抵制圖片來源: Nicolas Asfouri/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正對在華外企施加越來越多壓力,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北京保持一致。這是路透社獲得的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   

在對100多家在華外企的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目前,中國領導層對更多有爭議問題"過敏",對外企施壓門檻在降低。此外,2018年以來披露的案件數量大幅增加。由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共同委託撰寫的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岑格萊恩(Max Zenglein)對路透社解釋說,該項研究"旨在首次確定中國何時以及如何施加壓力的模式"。

根據這項研究,施加政治壓力的門檻正在放低:傳統上的 "紅線"涉及國家主權、西藏或新疆的人權或南中國海主權歸屬等問題。  

而現在,在華外企受到 "新紅線 "的壓力,--比如,對新冠病毒來源發表不受歡迎的言論;或者言論涉及對中企制裁問題,比如華為在擴大5G通信網路方面受制裁問題。

根據該研究結果,北京搬出一整套懲罰性措施。消費品企業尤其易遭購買抵制,此為中國市場上對外企施加壓力的最常見、最有效形式。墨卡托研究中心和德國工業聯合會的專家建議易受傷的企業在利用中國市場機會時須"更謹慎"。  

中國歐盟商會:在華歐企面臨著「日益政治化的商業環境"

踩紅線被逼道歉

研究報告指出,"一旦企業成為遭脅迫目標,其既有投資便可能很快打水漂。" 2018年,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曾在廣告中引用了達賴喇嘛的一句話,其後,不得不數次道歉。這一案例廣為人知。  

報告指出,北京也擴大了制裁手段,其中包括罰款、監管、進出口管制(如對澳洲的反傾銷措施)。此外,還有所謂的 "空頭威脅",即中方用之影響外企的決策並散佈恐懼情緒,而此後並不一定將制裁付諸實施。

這項研究是在已有關於經濟過於依賴中國一類獨裁國家市場的辯論高漲時進行的。總理肖爾茨新近奉勸德企實現多元化,並稱企業方面已明白此訊息。不過,對華貿易仍興旺如昨:自2015年起,中國已成為德國從其進口商品最多的國家,2021年進口總值為1417億歐元,比前一年增加20.8%。與此同時,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德國商品的第二大買家。不過,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去歲僅增8.1%,為1036億歐元。

研究人員清理了2010年2月至2022年3月對在華外企施壓的123個已知案例。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這只是 "冰山一角",因為,不少外企害怕公共輿論。研究者們相信,實際案件可能有數千之多。

研究報告建議歐洲企業更清晰分析它們在中國的易受攻擊之處。研究人員寫道,北京最有效的經濟脅迫手段是 "隱性壓力和非正式措施",用以影響在華外企:"因害怕成為攻擊目標,企業可能會迴避談論外企在中國的不公平待遇問題。或者,它們可能認為,與中國政府的立場和目標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  報告指出,然而,對歐洲各國政府來說,這很難辦,它們對自己的企業有要求,例如須遵守價值觀。這樣,在華企業便可能陷入兩難境地。  

 

(路透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