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百年老店卡迪威

2014年1月10日

柏林的卡迪威(KaDeWe)不僅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大樓,是柏林和德國百年歷史的見證,它還書寫了歷史。有人說,冷戰是在那裡決了勝負。

https://p.dw.com/p/1Aod3
Berlin - KaDeWe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07年,當猶太商人楊道爾夫(Adolf Jandorf)在靜謐的陶恩沁恩大街上為卡迪威舉行開業典禮的時候,有人認為他簡直是蠻干。在一個居民區開百貨大樓,這怎麼行得通?"楊道爾夫於是說出了那一句傳奇性的話:'地段好不好,由我來決定。'言外之意,我的品牌如此具有吸引力,不管我的店開在哪裡,顧客都會自動上門",卡迪威今天的總經理弗拉登霍夫(Petra Fladenhofer)女士說。

楊道爾夫的預見果然不錯 - 陶恩沁恩大街很快發展成商業街。他從一開始就把卡迪威定位為高檔商店,是為柏林最上層的一萬人開的。這好像又和百貨大樓為大眾消費提供便利的商業理念發生了衝突。"一方面讓大眾懂得什麼是好的品味,另一方面又保持高檔。楊道爾夫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弗拉登霍夫說。

20年後,另外兩名猶太商人喬治和馬丁-蒂茨(Georg Tietz,Martin Tietz)買下了卡迪威。著名的美食層隨之誕生,這是歐洲最大的美食部。總經理弗拉登霍夫說:"卡迪威和德國很多百貨大樓的鼎盛時期是與德國猶太人分不開的,是他們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這些百貨大樓成為希特勒的眼中釘。蒂茨集團被迫將他們的股份賣給了非猶太人喬治-卡爾格(Georg Karg)。

Bildergalerie KaDeWe in Berlin
1907年的柏林卡迪威圖片來源: KaDeWe

1943年11月23日,卡迪威差一點兒被判了死刑。一架美國戰鬥機直沖百貨大樓的中庭,整幢大樓隨之被毀。二戰結束後,卡迪威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下面兩層很快修復,並於1950年7月3日重新開張。那一天,18萬人湧入商城,他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高級服裝,而是香腸。

50年代,卡迪威成為德國經濟奇跡的象徵。可惜好景不長。1961年,一道柏林牆將城市一分為二,使卡迪威和西柏林一夜之間與外界隔絕。幾百名住在東柏林的售貨員不能來上班,顧客數量驟減,營業額一落千丈。

後來,越來越多的西德人和外國遊客將卡迪威視為西柏林旅遊的固定項目,使這家百貨大樓很快恢復了元氣。東德政府也漸漸允許東柏林人在西德親屬過大生日的時候前往資本主義的西柏林。

"每當東德親戚來訪,西柏林人必定帶他們逛一逛卡迪威的美食層",經濟學家布呂克納教授說。當時的東西柏林暗中展開了競賽,歌劇院、電視塔、大學,這邊有的,那邊一定也要有。無奈東柏林使出渾身解術怎麼也建不成卡迪威這樣的美食店。因此,東柏林人在比較兩種制度後,認為資本主義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冷戰是在卡迪威的美食層決出勝負的",布呂克納得出這樣的結論。因此,1989年11月10日,柏林牆倒塌的第二天,卡迪威被來自東德的特拉比轎車包圍得水洩不通就不足為奇了。弗拉登霍夫回憶說:"由於顧客太多,我們不得不一再暫時關門。有的售貨員從窗口外賣。"

KaDeWe Berlin
卡迪威商場中,珠寶首飾琳瑯滿目圖片來源: DW/Z. Danhong

接下來的幾年,卡迪威換了新主人,並同其他百貨大樓一樣面臨嚴峻的挑戰。網上交易和專賣商店與百貨大樓爭奪顧客,使後者的營業額停滯甚至萎縮。老牌百貨連鎖店Hertie倒閉和Karstadt瀕臨破產之後,很多評論員宣佈百貨大樓的商業模式已走上窮途末路。

卡迪威此時已是Karstadt集團的一員。不過像以往一樣,這家商店似乎對母公司的問題具有免疫力。面對行業的普遍危機,卡迪威做出反應:增加名牌商品的供應,擴大出租面積。出租部分在全部6萬平米的店面中所佔比例由幾年前的5%升至今天的30%。珠寶作坊Wellendorff2008年便在卡迪威開了精品店。店經理厄克斯勒(Marie-Louise Oechsle)說她沒有一天感到後悔。Wellendorff的每一條項鏈和每一個戒指都是手工製作,原材料是18K的黃金和白金,但摸起來像絲綢一樣柔軟。這些價格不菲的首飾特別受到中國顧客的喜愛。厄克斯勒說:"我們已經在中國開了兩家精品店,一個在北京,一個在香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體會到Wellendorff的真正價值。"不久前,她雇傭了一位講中文的德國姑娘,足以說明中國遊客對Wellendorff的重要。

不只對Wellendorff,整個卡迪威也是一樣。總經理弗拉登霍夫說:"我們有華裔的售貨員。顧客服務台也新添了一位華裔小姐。她可以迅速幫助中國遊客辦理退稅手續,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客人的時間很寶貴。"

KaDeWe Berlin Hong Yunpeng
洪雲鵬是卡迪威老闆新請來的負責外聯的經理圖片來源: DW/Z. Danhong

洪雲鵬是弗拉登霍夫4個月前請來的負責外聯的經理。他對中國老鄉的購物習慣瞭如指掌:"大多數來我們這裡的中國遊客是第一次到歐洲來。一樓的國際名牌當然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他們還看準了德國製造,所以喜歡光顧5樓的廚房用具和家電。他們買得很多的還有旅行箱、玩具和高檔酒。"

柏林的國際化使卡迪威如虎添翼。不過,外國遊客的消費仍然不到總營業額的一半。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訪客,來德國首都的必須到卡迪威一遊。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百貨大樓,還是活生生的歷史,是排在國會大廈和布蘭登堡門之後的柏林第三大名勝。

作者:張丹紅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