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生產轉移國外,德國企業不談愛國

2005年12月14日

年底將至,德國一些著名大企業已經揚言明年要大規模裁員,將部分生產和業務轉移到國外。將就業崗位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做法在高失業率的德國引起爭議,一些企業被指責為「不愛國」。

https://p.dw.com/p/7chv
AEG出走波蘭,誰也攔不住圖片來源: AP

日前,德國著名的電氣產品製造商AEG(隸屬於瑞典Electrolux集團)宣佈關閉紐倫堡的生產線,並計劃逐步將生產轉移到義大利和波蘭。AEG絕不是個別的情況,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做法在德國工業公司中成為時尚,潮流勢不可擋。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專家格爾諾.內爾布
預計,這一趨勢明年也不會有什麼改變,而且「即使大的政策環境有所改變和經濟景氣有所改善,這一趨勢也只能是得到緩和,但想從根本上阻止這股潮流是不可能的」。現在,並不只是那些陷入生存危機的企業才遠走高飛,那些經營效益不錯的企業也在資本市場的壓力下,同樣將就業位置轉移到國外。

最近一起在德國引起爭議的案例是德國大陸汽車輪胎製造公司。該公司儘管盈利創歷史記錄,職工也願意在薪水上做出犧牲,管理層還是決定將漢諾威的輪胎生產主廠停產。大陸公司的總裁曼弗雷德.文內默爾曾語出驚人:「我不認為我們公司有特殊的愛國義務,也不能接受那種偏愛世界某一個地方的員工而忽視別的地方的員工的做法。」他指出,輪胎生產中,人工成本佔了30%,因此如果固守德國,「很難長期同那些立足低成本地區的現代化生產廠家競爭」。

同大陸輪胎公司一樣,像德國電信這樣有著驕人盈利數字的大企業也在年底宣佈要裁員3萬2000人,去年盈利創紀錄的漢高化工公司也宣佈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3000人。挪威的Norsk Hydro集團也計劃關閉在德國漢堡的鋁廠;德國建築零件公司EPCOS不久前宣佈要將更多的工作崗位轉移到新加坡和中國;電子晶片卡集團Giesecke & Devrient已經將部分生產從德國轉移到斯洛伐克。服務行業的TUI旅遊公司也趕時髦,將150個與電腦有關的工作崗位轉移到了印度。在東歐和亞洲,薪水成本常常只有德國的一個零頭,而且現在這些國家或地區也不再向以前那樣缺乏高級專業人才。

全球戰略咨詢公司Mercer Management Consulting的總經理彼特.鮑姆嘉爾特納認為,將生產轉移到國外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如果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的新興低成本競爭者湧向這裡的市場,那麼那種只著眼於降低成本的策略就不足以保證長久的競爭優勢。公司的成長、革新和開拓新市場都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抵押聯合銀行的首席經濟師約爾格.克萊默認為,明年企業轉移生產到國外的勢頭不會停止,這是它們不得不做的功課。他認為,德國改革的停滯是導致就業崗位流失國外的重要原因,新成立的大聯合政府也沒有顯示出大刀闊斧地在就業政策上改革的勇氣,企業缺乏為低素質人員提供就業崗位的動力。

但是,德國工商協會主席布勞恩指出,企業轉移生產到國外並不一定就意味著就業崗位的流失;相反,很多轉移到國外生產的德國公司也在德國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統計表明,在那些走出國外的德國公司中,有三分之一在德國創造出了新的就業崗位,只有五分之一的公司真正在德國裁減了雇員。布勞恩說:「德國是全球化的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