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瑞士媒體:連戰之行並非兩岸關係的突破

2005年5月3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結束了對中國大陸為期八天的訪問,新蘇黎世報發表的署名評論認為,從中國歷史上國共兩黨的恩怨來看,連戰此行無疑具有歷史意義,但它是否能成為決定台灣政治前途的里程碑還很難說。評論寫道:

https://p.dw.com/p/6b80
國共六十年後的又一次握手,統一前景如何,還要看形勢發展圖片來源: AP

「連戰大陸之行並非僅為尋求與北京對話, 其動機也出自台灣內部政治。在台灣民主變革的過程中,腐敗僵化的老牌國民黨失去了權力,多次試圖復辟,至今沒有成功。連戰本人也一直未能走出大選失敗的低谷,他想通過在中國的熱鬧登場賦予自己和國民黨以政治新動力。

中國的當權者則利用這個機會給了明確主張台灣擁有實際主權的陳水扁總統一記耳光。連戰接受北京政權的曲意逢迎,同唱中國統一之歌,從而否定了台灣的獨立訴求,也部分否定了陳水扁政府的路線。中國領導人竭力在政治上孤立不受歡迎的陳水扁、打消台灣人獨立的念頭並使他們俯首聽命,現在這些做法得到了舉足輕重的支持,北京領導人當然求之不得。」

評論認為,北京邀請連戰訪問,也是為了消除歐洲對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的迷惑,展示中國與台灣對話的意願,為外交掙分。就海峽兩岸的統一問題,評論最後寫道:

「要想認真解決台灣問題,連戰並不是合適的談話對象。這位國民黨的官僚很少能代表現代的民主台灣,而更多代表了不那麼光彩的前國民黨專制政權,現在他在黨內也遇到了競爭對手,這些對手很有特性,更瞭解島內的社會政治現實並與之結合在一起。從根本上來看,北京接待的是台灣政壇的過時款式,但為了換得一名知名台灣中國人反對台獨的表態,也只能這樣做了。

在大陸政治獨裁的前提下,北京統一兩個中國的目的早就與台灣的民主政治現實格格不入。不僅執政的民進黨、在野的國民黨也這樣看。通過商貿和投資,台灣經濟已與中國緊密交織在一起,國民黨由於接近經濟界,願意盡可能與中國保持不緊張的關係。即使是國民黨,也同樣不願意放棄民主成就。在連戰訪問大陸以後,要讓台灣按照香港的樣板,放棄實際獨立、歸化隸屬於北京獨裁,這樣的想法在島內恐怕找不到擁護者。」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