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馬英九口中的「中國人」是誰?

2024年4月14日

有評論指出,台灣政大最新調查顯示「自認中國人」比率再創新低,僅有2.4%,馬英九卻仍在習近平面前一口一個「兩岸中國人」、「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講得極為順口,違背了台灣主流民意。

https://p.dw.com/p/4ejjh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晤台灣前總統馬英九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晤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圖片來源: TVBS/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習近平說對了,馬英九確實「都沒變過」》,作者王濬認為,與9年前相比,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老朋友」習近平面前的表現,依舊令人失望。首先, 他背離主流民意。台灣政大最新調查顯示「自認中國人」比率再創新低,僅有2.4%;馬英九卻仍在習近平面前一口一個「兩岸中國人」、「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講得極為順口。

其次,「馬習二會」昧於國際現實。作者說,當國際民主陣營都認識到中國對於周邊國家的侵擾和威脅,並研擬共同合作反制之道時——只有像馬英九這樣活在「平行時空」的前任元首,在其認知中彷彿中國的種種擴張與滋擾行為都不存在,言談間完全規避了該由「麻煩製造者」中國承擔的責任,更暗把矛頭轉向「台獨」,暨是昧於現實,更愧於良心。

第三,馬英九屈從專制威權。文章說,馬英九的這次訪中之旅始於國父故居與黃花崗,最後卻在「全球最大獨裁者」面前的緊張念稿收尾,前者是推翻君主專制、創立中華民國的先賢先烈,後者卻是揚言「消滅中華民國、實行一黨專政」,而且還廢除任期形同「永久執政」的中共領導人,其中的諷刺意味實在大到難以忽視。而事實證明,一昧屈從專制威權的結果,也不會換來什麼好果。

兩岸民眾怎麼看「馬習二會」?

意外事件導致軍事衝突的風險

4月1日是2001年南海美中撞機事件23周年。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軍機為何頻頻與外國軍機短兵相接》,作者揭仲指出,雖然中共官方口徑一致的強調,「美方抵近偵察」是導致南海撞機事件的主因,還斥之為「霸權慣性」;但事發地點距中共海南島的領空,其實還有近80公里,卻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共軍在領空範圍外,與美國和其他國家軍機之間的空中危險行動,並未因南海撞機事件而停止,近年更逐漸成為常態;在中共於2013年11月23日片面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共軍軍機在東海空域與美、日軍機的短兵相接,也屢見不鮮。

作者說,在兩岸軍機短兵相接的頻率大幅增加,共軍軍機又不時會做出危險動作的情況下,不禁令人擔心,日後若在台灣周邊發生兩岸軍機互撞,導致中共軍機於澎湖、台灣南方或台灣東方等海域墜海;在兩岸無政治互信、無官方溝通管道、無危機防範機制,民間對立氣氛卻不斷升高等「三無一高」的情況下,意外事件導致雙方擦槍走火、甚至引發各方始料未及之軍事衝突的風險,已大幅增加。

中國軍機在台灣附近活動頻繁
中國軍機在台灣附近活動頻繁圖片來源: Mei Shaoquan/Xinhua/picture alliance

「不中不美」沒有可能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不中不美」可能嗎?新冷戰下「華人左翼」的困境與可能性》,作者布言指出,對中國政府持有批判態度的華人左翼,現實中很難像其他國家的左翼乃至美國本土左翼那樣,產生對美國帝國體系形成的壓迫感或宰制感的強烈憎惡、反感。反過來,以反美為目標的國際左翼,也很難想像存在著「美國問題」之外的一個「中國問題」。不僅僅是國際左翼很難想像港、台左翼所討論的中國民族主義問題和戰爭風險,也在於他們很難共情中國內部提出的左翼問題——戶口制度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第二代民族政策」下的強制同化和對少數民族權利的打壓與人權剝奪、性別權利問題等等。他們未必不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認為這些問題在全球問題中是重要的——換而言之,因為中國的某種「強主權國家」屬性,國際左翼無法,也不存在將「中國問題」和「美國問題」結合起來的興趣與現實感。

作者認為,歷史感和現實感這兩種思考方式,是左翼思想能夠給人啟發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和公平、正義、自由、解放這些原則相連結;而超越歷史感和超越現實感則是幾個世紀以來左翼思潮給人以吸引力和希望的要求:超越歷史感意味著不束縛於歷史的禁忌和慣性,不成為歷史想像的僕人和信徒;超越現實感意味著在現實中提出可行的未來想像。對「華人左翼」而言,如要貢獻對當今世界有益的思考和變革資源的話,如上的這些方向怕是既會讓人痛苦,卻也難以迴避。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