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馬習會後,台灣更好還是更糟?

長平(摘編)2015年11月8日

馬習會為中華民國奏輓歌,還是為台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中國將台海問題內政化,還是台灣藉機拓展更大國際空間?

https://p.dw.com/p/1H1sW
Taiwan China Treffen Ma Ying-jeou und Xi Jinping in Singapur
圖片來源: Reuters/J. Nair

(德國之聲中文網)資深媒體人莊豐嘉在台灣《新頭殼》發表《歷史性的一刻,為中華民國奏輓歌》, 認為"馬習會"完全集中在鞏固一中原則上,各自表述消失了,既滿足中方所希望的答案,也滿足了馬英九歷史定位的心願,但是台灣的現狀已被改變,連未來也被他所謂的搭橋給框住。

莊豐嘉認為,馬英九只會大談不知已經背了多少次的陸生陸客來台、創造多少榮景的數字內容;就像一副認真跟習主席報告的馬科長。作為民選的領袖,馬英九不曾在馬習會上表達台灣的民主價值和對世界的貢獻,完全喪失一個民主國家的高度和籌碼。

莊豐嘉說,馬習會給了馬英九完成歷史定位的舞台,在即將卸任之前掀出底牌,徹底把中華民國遺忘在歷史性的一刻。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馬英九主政這8年的成果,"改變台灣現狀",應該就是最精準的評價。

中國全球戰略下的棋子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從馬習會看中國的全球戰略》,作者李丁贊認為,馬習會所達成的共識,內容平穩,並無新意。會議之所以舉行,應放在中國的全球戰略中來審視。

文章說,中國今年的9月閱兵,似乎在宣告"新冷戰"時代的開始,而這正好是美國最想達成的戰略目標──圍堵中國與俄國。"新冷戰"的啟動與中國的國家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超出習近平的預期。他近來以各種外交手段進行補救。

文章認為,以兩岸不對等的關係來看,中國只要透過友善、示好、或是恐嚇的行動,就可能影響台灣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不必然要正式討論。其實,縱使討論也不會公開。對台灣來說,如何在大國的角力之下求生存,善用目前所擁有的資源與籌碼,進而在國際間獲得更合理的承認,可能才是未來與中國會談的重點所在。

台海問題內政化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現狀已經改變了》,作者范疇認為,中美兩國南海對峙,節節升高,雖然目前還大致處於政治層次,但是軍事氣氛已現端倪。同時,國際政治形勢對中國不利。"南海內海化"動作受挫後,中國轉而尋求"台灣內政化"路線,與南海策略打包處理。

文章說,不論2016大選結果如何,習班子對台灣的內政化策略會加速,至於是軟性加速還是硬性加速,得看台灣人民的反應還有美國的對台動作。習的急急如律令,馬的喜上眉梢狀,已經開始改變了現狀,而改變的啟動點不在台灣海峽這小地緣,而在南海的中地緣。台灣的政界,包括藍綠橘及其他勢力,如果還以島內觀點、海峽觀點來做反應,被中美兩國(分別或共同)"河蟹"掉、甚至被涮掉的機率不小。

新的歷史機遇

台灣《風傳媒》發表評論《馬習會落幕,蔡英文不要辜負了即將承載的歷史機遇》,認為儘管馬習會在會前公開講話只提"九二共識",未提"一中各表",但會面時具體且照字念出其內涵,基本就是一個中國的內涵,兩岸可以口頭各自表述。"馬英九基本上完全他做為總統的歷史任務,球已經轉到蔡英文手上,看她如何打了"。

評論說,馬習會確實開啟了歷史時刻,做為有大可能當選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應該體會,歷史時刻即將轉到她身上,評論呼籲蔡英文不要辜負了自己將承載的歷史機遇。

可以跟其他國家領導人會面嗎?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兩岸領導人會面引台入甕》,認為馬習會上中華民國"被馬賽克"。如此的"和平",只是"投降"的修飾詞,只是在沒有煙硝的戰爭中搖白旗罷了。

社論批評大選贏面較大的蔡英文,竟也將兩岸領導人會面視為"政治正確",強調自己不排除蔡習會的態度。"果真如此,換黨執政,兩岸不對等關係恐怕是換湯不換藥"。

社論說,蔡英文想像的蔡習會,也脫離不了這種宿命。因為,假使"台灣領導人"只能跟"大陸領導人"會面,而無法跟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會面,尤其是由於中國施壓有以致之,那麼兩岸領導人會面表面上一派和氣,實質上台灣不啻淪為"准特別行政區",兩岸關係也將走向中國內部化。除非,"台灣領導人"也與"美國領導人"、"日本領導人"等會面,兩岸領導人會面才有真正的主權對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