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中國幽靈游蕩世界

摘編:張平2015年10月25日

中國赴台觀光客成為政治武器,異議人士家人受株連愈演愈烈,而英德等歐洲國家還在競相討好中國。

https://p.dw.com/p/1GtyE
Taiwan chinesische Touristen
中國大陸遊客在台灣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 Lin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訪英期間,香港學生領袖黃芝鋒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講,認為普選能促進香港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並提醒英國對香港的法律和道德責任,同時對特區政府無反抗中央干預人權及保安議題表示不滿。香港《明報》發表評論文章,作者鄧頌弘認為,英國不願就香港兩大競爭優勢--法治及言論自由逐漸被侵蝕而發聲,卡梅倫及其政府的對華政策正傷害英國。

文章說,香港享有一個已發展社會的各種外在特徵──摩天大樓、米芝蓮餐廳、高爾夫球場,但缺乏英美德等國的政治及憲法框架;學校、醫院、公共交通及警隊的質素,取決於監察政府的能力。這場戰役的重擔落在高中生和大學生肩膀上,是香港的悲劇;但這場戰役的勝利能夠由社會運動家堅持及國際社會支援而達成。

英德競相討好中國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認為,英德競相討好中國,歐洲為經濟利益妥協價值觀。文章說,在歐洲,因與中國做生意的誘惑而改變計劃的不僅限於英國,包括歐洲經濟強國德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有這種考慮。柏林也一直在努力討好北京,德國政府對中國國內的人權問題以及中國在亞洲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抨擊。

Kanzlerin Angela Merkel mit Ma Kai und Jack Ma auf der CeBIT 2015
圖片來源: Reuters/Morris Mac Matzen

文章認為,從現實意義來看,英國目前推出的與中國關係的"黃金時代"是與德國的直接競爭,也是在較小程度上與法國的競爭,法國是一直更直言不諱地批評中國的國家。文章引述中國問題專家弗朗索瓦暩甑旅?(François Godement)的警示說:歐盟在這方面的薄弱環節,來自於"中國對其經濟影響力的運用,歐洲目前的信心危機,以及著眼於距離歐洲更近的地緣政治擔憂,把中國人權問題擠到了一邊"。

如何維持兩岸關係現狀?

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的文章《維持現狀不能靠北京善意》中,政治學者蔡明彥說,"維持現狀"這個概念雖然長期受到台灣大多數民意支持,但什麼是"維持現狀",一直沒經過充分討論。他說,未來比較可能造成"現狀"被改變的因素不是來自民進黨,而是北京運用崛起國力,塑造兩岸在政治上某種隸屬關係。

蔡明彥說,這幾年兩岸互動下來,民眾開始擔心未來台灣還能不能在政治上維持和中國互不隸屬的"現狀"。兩岸經貿交往未讓台灣蒙獲巨利,反倒增加中國對台以商促統的籌碼。未來藍綠總統候選人在辯論"維持現狀"時,民進黨必須向民眾展現不會採用冒進路線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國民黨也要告訴大家,如何防止"九二共識"下的"現狀"不被北京步步進逼。

中共政治株連應受重視

中國維權律師王宇的16歲兒子,被中共當局從緬甸跨國追捕,抓回內蒙。人權律師滕彪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中共政治株連越演越烈》認為,一人犯罪,家族成員也受牽連、受懲罰的制度,在中國傳統的皇權專制體制下長期盛行。

滕彪說,中共建政之前就常常採取株連做法,1949年建立遠超傳統專制的極權主義政權之後,在鎮反、反右、土改、文革等歷次屠殺和政治運動中,把株連做法發揮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製造了空前的人間慘禍。文革結束之後,階級鬥爭思維、蔑視法治人權的一貫手段並未結束,尤其針對被列為政治敵人的民主人士、維權人士,株連親友甚至未成年親屬的做法,數不勝數,進入21世紀後更越演越烈。

中國觀光客也是政治武器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不能再靠中國客沖觀光業績》,認為七年多前馬政府上任,採用全面傾向中國的政策,表現於觀光施政,即對中國客門戶洞開。發展觀光靠中國客,為台灣帶來惡果,如今逐漸顯現。與中國掛鉤,觀光產業與製造業結果都一樣:追求低價與大量,品質難以提升,且排擠日美歐國家及台灣本地旅客。

文章說,與中國交往,還有一大顧慮,中國共產黨沒有"政經分離"這回事;即使觀光,也擺脫不了中國的政治干擾,甚至用以對付台灣。台南市有議員宣稱因賴清德市長"我主張台灣獨立"的言論,中國下令觀光客不到台南。顯然,中國客因素在此至少已成為國人討論國家走向的自我限縮陰影。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