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爭做德中經濟橋頭堡 科隆啟動中國攻勢

王雪丁2005年4月7日

本周一,科隆市政府與當地的工商會,博覽會以及旅遊局在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名為「中國攻勢」的新聞發布會,向公眾介紹其共同綱領和具體計劃。「中國攻勢」的目標是,在兩年之內將在科隆落戶的中國企業數目翻一番。

https://p.dw.com/p/6TiC
風景如畫的科隆將在德中經濟中起到愈發重要的作用圖片來源: GP

自80年代初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世界經濟與貿易的先進行列。而自1999年以來,德國是歐洲在中國的最大投資者。同時中國企業也將德國看作是進入歐洲市場的大門。近年來,來德國辦公司的中國企業不斷增加。而科隆市則希望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在德國的橋頭堡。

中國是德國的十大貿易夥伴之一。中國去年向德國出口的貿易額比前年增加了26.4%,而德國位居中國進口商品的第10位。科隆市長施拉瑪闡述道:「然而,德國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的一個銷售市場,作為投資基地也吸引了中國企業的注意力。根據中國國際貿易與經濟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報告,德國是中國在海外除美國外的第二大投資目標國。2004年,中國在境外共成立了829家公司,總投資額為36億美元。這表明這個國家的巨大投資潛力。」

施拉瑪稱,鑑於此,科隆要共同採取行動,鞏固與擴展科隆的中國經濟橋頭堡的地位,因此啟動「中國攻勢」項目。其目標是:加強科隆與中國經濟交往的樞紐地位,促進經濟交流,同時也服務於本市經濟與就業的增長;大規模吸引中國投資進入科隆,並吸引更多的中國遊客來科隆觀光,進一步擴大科隆在中國的影響。

那麼科隆吸引中國企業的優勢在哪裡呢?據北威州經濟促進有限責任公司的報告,北威州共有約100家中國公司,而50家就在科隆,其中還有最重要的外貿公司-德馬克斯歐洲技術總公司。而且科隆擁有密集的中國網路,擁有有關中國的高度專業能力。另外,科隆工商會,博覽會及旅遊局等機構都很熟悉中國業務。科隆1987年與北京結成友好城市後,與北京的餐飲業,中醫院等都有密切交往。

施拉瑪市長還回憶了科隆與中國交往的歷史:「科隆與中國的交往,據史書記載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而曾在清朝做過一品高官的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湯若望就是科隆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與中國交往初期,科隆也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科隆的奧托-沃爾夫和威廉-伊斯佩特公司早在40年前就與中國有了經濟和貿易來往,成為德國與中國經濟交往的先驅。」

僅具備以上條件還不足以使科隆超過競爭對手,確立橋頭堡地位。科隆市政府還準備為中國投資者從管理方面提供方便。科隆市政府法務專員索伊紐斯指出,方便解決中國公司職員的居留和勞工許可是問題的關鍵。他說:「我們中國攻勢的核心就放在簡化中國落戶公司的審批手續方面。以前的審批手續被證明是中國公司在科隆落戶的障礙。在與外國人管理局,工商會及經濟促進局等機構商討後我們做出決定,只要中國企業家備齊了所需的材料,審批居留許可的時間不超過四個星期。」

為了保證在審批過程中不出麻煩,科隆政府還在經濟促進局和外國人管理局中增設了專門處理中國企業申請業務的部門。經濟促進局還為中國企業提供特殊服務,比如:

-提供全面訊息

-協助企業成立

-協助獲得居留及勞工許可

-協助辦理更換駕駛執照

-協助企業職工子女解決入托及入學問題

-介紹合作夥伴

-在進入歐洲及德國市場方面提供支持

-以及介紹德語學校

要想促進經濟交流,吸引外國企業,則舉辦博覽會是一個重要的手段。而博覽會行業正是科隆的強項。科隆博覽會公司已經在中國舉辦過六個展覽。去年,科隆舉辦了一個只針對亞洲國家的「亞太地區資源」展覽會。在參展的600多家公司中,有400多家來自中國。

自去年德國對中國普通遊客開放以來,中國來科隆旅遊的人數颮升,去年的增長率高達70%以上。他們在科隆的購物額為非歐盟人購物總額的25.5%,幾乎是佔居第二位的俄羅斯人的一倍。因此索伊紐斯專員強調指出,要為科隆做宣傳,否則有再好的可能性也沒用。所以要到中國去,介紹科隆為中國企業提供的各種可能性。科隆期待在兩年內再吸引50家中國公司來此安家落戶,將目前的數字翻一番。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