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什麼幫助難民?一個中國女孩的回答

姣慧2016年8月13日

2015年以來,大批來自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難民蜂擁來到歐洲,尋求避難。由於語言不通、文化衝突等因素,許多難民在融入社會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一位在德勒斯登的中國女孩伸出了援手—25歲的張曉媛。

https://p.dw.com/p/1JeWS
Flüchtlinge aus Nordafrika in Deutschlan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Bockwoldt

德國之聲: 你目前在效力於哪家志願者機構?

張曉媛:我在Malteser工作,Malteser是德國全國性質的志願機構,主要提供照管老人、醫療幫助、臨終關懷等服務。難民服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所在的Malteser只提供大方向的指導,也會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具體怎麼操作都是我自己決定,當然,在做決定的時候,我也會參考所幫扶對象的意見。

德國之聲: 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去參加難民志願者工作呢?

張曉媛: 我本身在國內就做過不少志願者工作,大學裡志願支教、義務奉粥等,所以我對志願者工作有著天然的熱情。到了德國後開始在這就讀語言班,在班上認識了幾個難民同學。他們來自敘利亞、阿富汗或者是庫爾德人。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十分聰慧,學習能力特別強。由他們起,我對難民這個群體產生了興趣。再加上我本身學新聞出身,對歐洲目前的難民潮比較關注。最終我就選擇了做難民志願者這種方式去接觸這個群體。

德國之聲:作為難民志願者,你的主要工作任務是什麼?

張曉媛: 我每周會有一天去教德語課,另外會組織難民參與社會活動。比如輪滑訓練活動。上周五晚上我帶了兩位難民參加了德勒斯登的相關活動,教他們學輪滑。上周六我也組織了7位難民和我的中國,韓國朋友一起燒烤。此外,我還會根據他們每個人自身的需要提供特別幫助。比如,有位來自伊朗的難民德語基礎不錯,希望能夠提高。我就帶他報名了薩克森州經濟教育機構的一個語言項目,每周五下午都會有德語交流活動。

德國之聲: 德國接收大量難民以來,不少人對難民存在很多負面意見。關於難民們"游手好閒,暴力粗魯"的說法屢見不鮮。通過志願工作接觸過這麼多難民後,你對他們怎麼看?

張曉媛:我覺得自己做志願工作採取的是相對消極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等著需要幫助、需要融合的難民走向自己。舉個例子,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8點到9點都有志願者在難民營提供免費的德語入門課程,從ABC教起。這是免費的。我認為,這對很多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難民來說非常有幫助。但每次來參加免費課程的人都很少,最多時也不過10人,而德勒斯登新城的難民營有200個左右等待認證的難民。大家對難民的印象,比如懶、粗魯等,我不能說不正確,因為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混在難民隊伍裡面。他們本身受教育水準就不高,來到德國後語言又不通,沒有工作,每個月只能從福利機構領取一百多歐的生活費。這樣的人在難民營裡是廣泛存在的,這些人每天能夠做的事,不是待在難民營裡,就是在火車站。我看到這樣的難民,心裡是非常不恥的。尤其是當我看到有的難民年紀輕輕,才18、19歲,就荒廢自己的生命。我原來是打算伸出援手,但他們根本不在乎,寧願把時間花在刷手機上,也不願意用來學語言,多瞭解德國社會,想想自己未來怎麼辦。

我內心也知道,正是他們這群人才是最需要幫助的。但是我後來又想,不管是多發達的社會,都會存在這樣的人,即便是歐洲社會,本身也有很多像有些難民那樣懶散,依靠救助金生活的人。他們身上的問題很大,需要整個社會的幫助。而我作為一名志願者所能做的,就是幫助那些自己有意願融入,但是缺乏渠道的難民。

德國之聲:那些積極主動融入的難民,他們的生活怎樣?

張曉媛:整體來說,來自庫爾德的難民比較容易通過難民申請。我認識的兩個庫爾德難民,一個找到了培訓的位子,他來德國後改信了基督教,經常參加教會活動。個人性格非常開朗,樂於助人,跟身邊的德國人也打成一片,老婆和女兒都在身邊,很快就收到了培訓的位子。另一位庫爾德人本身就是工程師,碩士畢業,到這邊學完德語課程B2後就在火車上遇到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人。聊天中發現他能力不錯,就直接聘用他了。據說收入非常不錯。不過所有訊息都是根據他們自己口述的,個中真假也挺難辯的。

德國之聲: 在志願工作過程中,難民們有沒有對你訴說他們自己國家發生的事及逃離戰火來到德國的過程?如果有,你聽完他們的經歷後是什麼感想?

張曉媛:有。有一個敘利亞難民,和另外36個人(都是互相認識的親戚朋友)從敘利亞邊界來到土耳其,白天借宿在村莊的農民家裡,晚上在黑夜裡前行,等他到土耳其邊境時候,有三個人就在他眼前被開槍打死了。在聽這些故事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他們那群人的無助。在那種情況下哪有什麼害怕可言,更過的是同情,有時候甚至是惺惺相惜。

Zhang Xiaoyuan
「作為一名志願者所能做的,就是幫助那些自己有意願融入,但是缺乏渠道的難民」圖片來源: Zhao Xiaoyuan

德國之聲:你身邊的人怎麼看待你做難民志願者工作?

張曉媛:至今為止,我都沒敢告訴我老公我在給難民做志願者工作。他跟他很多朋友一樣,對難民有很大的偏見。他是絕不允許我做難民志願者的。中國人在國外都秉承著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要不來專心念書,要不就是勤懇工作,沒有太多意願參與社會志願工作。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對難民的敵對情緒非常強烈,歐洲只要發生恐襲他們罵德國的難民政策。罵梅克爾總理。因而我幾乎不會跟他們主動談起難民志願者的事,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爭執。上次組織燒烤,有幾個中國朋友來。其中有對夫妻,他們只是順便路過,一看有好幾個難民在,直接就走了。有幾個朋友知道我的志願活動後,跟我說內心非常"佩服",但是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真誠的。我自己也並不期待這樣的評價,倒是更希望有人能夠參與到其中來,而不是抱著原有的觀念繼續仇視這個群體。

德國之聲:關於難民志願者被難民傷害的新聞也有報導過,你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有過擔心嗎?

張曉媛:之前也有擔心過,但是不多。主要是我本身對難民議題感興趣,跟他們在一起時聽他們講自己國家的事,自己成為難民的過程等,可以算是以前記者職業的延伸吧。

德國之聲:這份志願者工作你會一直做下去嗎?

張曉媛:因為我跟其中的四五位難民聯繫很多,互相都有Facebook帳號。除了正式組織的活動外,平時私下聯繫也很多。所以志願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吧。而且我必須承認,我自己在志願活動中的收獲並不比被幫助的對象來的少,有時候反而更多。主要是個人閱歷,認知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對難民這個群體,對歐洲難民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會像以前那樣單一地看待難民問題。

不久之後有位伊朗難民申請者就要審核面試,我打算陪他一起去,希望能一起見證激動人心的時刻。

德國之聲:感謝你接受這次採訪。

張曉媛:不客氣,真心希望通過這次採訪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幫扶難民的志願工作來。

採訪對象:張曉媛,25歲, 201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同年進入江蘇省廣播電視新聞總台社會部。工作兩年後辭職來到德國,目前就讀語言班。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