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來自地中海的訊號

Frank Sieren2015年5月4日

土耳其正在考慮從中國購買導彈,從俄羅斯購買核電站。當下,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地中海進行軍事演習。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對此西方必須學會適應。

https://p.dw.com/p/1FK3i
USA Philippinen Militärmanöver Balikatan 2015
圖片來源: Reuters/E. De Castro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許多西方人來說,這是如此地聳人聽聞:俄羅斯和中國軍隊首次在歐盟大門前的地中海進行"遠海聯合行動",而且使用實彈。該行動被認為是"挑釁"和"顯示力量"。而美國和菲律賓在中國海岸舉行的15年來規模最大的名為"肩並肩"的聯合軍事演習,則被視為是"顯示決心"。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涉及到看問題的角度。 北京感到其受到美菲軍事演習威脅的程度並不亞於歐盟感到俄羅斯和中國聯合軍事演習的威脅。

現在人們提出3個問題:他們可以這樣做嗎?誰先開的頭? 尤其是:如何減少這一局勢的風險?

第一個問題很快得到回答:在國際海域,任何一方都可以和其他方一起進行演習。也可以進行實彈演習。新鮮的是,有能力進行演習的不再僅是像美國這樣單一的全球玩家,而且有俄羅斯和中國、甚至更多國家現在都有能力進行演習。在菲律賓問題上,至少有一個沿岸國請求美國予以支援。俄羅斯和中國都不直接比鄰地中海。因此,5月中旬舉行的演習更令人感到困惑,儘管從法律意義上來講這是合法的。

Frank Sieren
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中國海岸前的美國航母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誰先開始的?

美國人早就開始在黃海舉行軍演。他們的航空母艦早就在中國海岸前游弋。所以沒有理由說,中國人現在就不能在地中海上甚至在美國的海岸前開展類似的行動。俄羅斯和中國恰恰現在宣佈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是西方試圖孤立俄羅斯的直接後果。普丁正在借助北京的援助擺脫西方的制裁。現在還不能斷定,哪一方更為危險。

最近幾十年來,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時以根本站不住腳的理由進兵其他國家。但是現在,至少從表面上看,它不再那麼鋒芒畢露。美國冒險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小。而中國的實力不斷加強,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有著比進軍其他國家更好的事情要做。確切地說:中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還不具備進軍其他國家的能力。如果中國在進行了多次軍事演習之後最終力量足夠強大的話,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還很難說。但是從中國方面而言,與美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此,雙方的演習雖然令人不舒服,但是並非多麼危險。

現在任何國家都不想被約束

儘管如此,第3個問題仍很重要:如何減少這種局勢的風險?

回答很簡單:只能是三方停止或至少限制軍演。但現在來看還沒有這種跡象。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有些處於中間地帶的國家不願意再依賴一個或者另一個陣營,那麼多極世界秩序將變得更加複雜。土耳其便是其中一例。安卡拉政府雖然一次次推遲了做出決定的日期,但是至少它不排除作為北約國家購買中國導彈系統的可能性。

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比歐洲和美國所有競爭對手的系統都要便宜6億歐元,或者因為部分生產將轉移到土耳其,而是其背後也有著政治上的考慮:安卡拉是在給自己購買更多些的中立。在這一權力格局之下,土耳其的意圖很明顯:要維護和發展作為亞歐之間地區大國的地位,它不能僅僅侷限於與西方的夥伴關係。因此,當美國明確請求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不要購買中國的武器系統時,他並沒有對購買事宜立即叫停。

土耳其不願只依賴西方

近年來,土耳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斷擴大。而與俄羅斯的情況類似,西方的政策恰恰加速了這一發展趨勢。歐盟認為目前土耳其沒有機會成為其成員國。如果布魯塞爾決意做出這樣的決定,就不應該對安卡拉嘗試其他的選擇感到惱火。拒絕別人同時又要求別人對自己保持忠誠,這樣的要求未免有些過於苛刻。不僅僅是中國被列入安卡拉的新朋友名單:在烏克蘭危機過程中,北約成員國土耳其還決定,不參與對俄羅斯的制裁。

而且恰恰相反:兩國最近締結了貿易協定。此外莫斯科還決定幫助土耳其建造其第一座核電站。目前,土耳其一半以上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在安卡拉,這一思想顯然佔據上風,即促進經濟增長的聯盟要比和諧的北約聯盟更有價值,在過去的50年中,北大西洋聯盟幾乎沒有給土耳其帶來任何益處。所以,土耳其至少不會抗議中國和俄羅斯的演習。這次演習將對其它地中海國家起到警示作用。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20年來在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