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潔淨能源再利用 台灣孵育寒帶鮭

夏立民(發自台北)
2018年6月10日

極端氣候和資源短缺下,「循環經濟」帶來的永續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台灣正在研發以液化天然氣冷排水馴養高經濟價值魚類,替水產養殖找到一條新出路。

https://p.dw.com/p/2z88Q
Lachsfarm in Taiwan
台灣海洋大學利用冷排水技術自產寒帶鮭魚。圖片來源: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德國之聲中文網) 台灣人愛吃鮭魚 (或稱三文魚),每年進口價值高達50億,其中70%用來生食。過去台灣最常自挪威和智利進口鮭魚,但是現在有人提出,台灣也能自產鮭魚。

「一開始提這個計劃,大家都覺得很ridiculous (荒謬)。為什麼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去養溫寒帶的魚種。」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冉繁華談到LNG冷排水養殖計劃時這麼說。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指的是液態天然氣。在保存過程中,天然氣從液態-162度轉為常溫氣態時,必須使用大量海水帶走冷能。使用後的LNG排放水溫度大約15度,但因運作情形不同,水溫也會不同。根據規範,必須把LNG排放水增溫至22到24度後才能排入海水。增溫成本高效益低,造成二次浪費。

但是台灣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廢水也能再利用。因為LNG排放水既乾淨又穩定,適合魚類養殖,又能再利用冷能,一舉數得。一路從漁業署、農委會、科技部和國發會,經過無數次開會溝通,還有解釋潔淨能源在未來的重要性,台灣團隊取得一年5億新台幣資金,利用3年時間發展出新的鮭魚養殖計劃。

液態天然氣需要引用海水帶走冷能,目前台灣可以將大約15度的LNG排水直接接過來發展養殖冷水性物種,包括進口價值高達50億台幣的大西洋鮭,還有海蔘、鮑魚、比目魚。

冉繁華:「第一批大西洋鮭魚受精卵來自國外,培育三年以後,卵、精巢成熟,已經有培育種了。」

Lachsfarm in Taiwan
研究團隊先引入大西洋鮭魚受精卵,再培養本地種。圖片來源: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台灣自產鮭魚

台灣漁業署在高雄永安建造了LNG冷水性養殖模廠, 預計在2018年6月底撥交給海洋大學。目前在不同地方養殖的大西洋鮭魚、海蔘和鮑魚,都會在模廠設計好後引進,正式進行養殖。最大的鮭魚已經超過4公斤。2018年12月就會公佈計劃成果。

冉繁華:「大西洋鮭目前受精卵孵化比例高達95%,後端活存率在80%以上,未來可以變成商業化規模的示範養殖。」

他也坦言,LNG是既存技術,相關應用無法申請專利。但他提到計畫中選擇的冷水性物種已考慮過國內市場需求,新物種和產業不會排擠既有養殖物種。

「台灣是全球第一個使用這個技術的國家。但中國有人徵詢,農委會目前保密,可是未來一定會有國際上的應用。」冉繁華說其他國家當然也可以使用這個技術,但是必須先考量是否有剩餘冷能以及國內市場需求。

Lachsfarm in Taiwan
圖片來源: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環境保護隱憂

不過鮭魚養殖計劃並不是完全沒有問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吳佳其就曾撰文指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養殖鮭魚魚的飼料和排洩物可以在海底沉積造成優養化,疫苗和殺蟲劑也可能透過魚的排洩物進入生態系統,污染海域環境,甚至威脅到數量稀少的野生鮭。

如何維護食品安全和保護自然環境會是養殖計劃下一個階段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