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907 Ausstellung "Shanghai Stadtraum"

2009年7月11日

去年"漢堡中國時代2008"活動中,由漢堡市文化部主辦的名為"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的大型展覽吸引了各方人士的關注。在十天的展覽時間裡,來自歐洲與中國的藝術家、哲學家以及學者們共同面對一個問題:城市的飛速發展引起了公共空間以及人們生存環境的巨大改變。根據該展會背景編寫的論述、研究中德城市結構及發展進程的同名書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間》也剛剛在這個月出版發行。

https://p.dw.com/p/IkNB
上海夜景圖片來源: AP

當今國際化大都市的角色日漸重要。因而圍繞城市化與藝術這個主題,在中歐交流領域做出一些創造性貢獻,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展現中德城市發展進程的大型展覽及圖書項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間" 在此方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真正的交流互動平台。該展會的策劃並不僅僅是定格在傳統的美學層面上,而是更多的從藝術家與學者們的角度,體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上海、漢堡等大都市迅猛發展的感覺。參與展會創作的部分藝術家出席了在漢堡舉行的根據此展會背景編寫的同名書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的簽售會。簽售會上,漢堡市文化部負責中德文化交流項目的朱麗葉在接受採訪時說:"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使參觀者能夠瞭解並關注有關城市發展、大都市的形成、特別是可持續性城市發展的一些問題。有很多中國和德國的藝術家在這方面進行了思考,創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所以我就想把這些中德藝術家們聚集在一起做一個這方面的展覽。通過他們的作品,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共同討論城市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人們在城市飛速發展下的真實感受。"


德國藝術家,哲學博士韓妙客作為這次展會和書刊發行的負責人,曾經在上海居住過一段時間,她也談了對中國城市飛速發展的親身感受以及舉辦參與此展覽項目的原因:"我在上海居住的三個月時間裡,剛開始從藝術方面來審視並關注上海的城市發展。我的感覺是人們一來到這個城市,就會很快感受到她的不斷變化以及飛速的發展。整片城區被拆除,居民整體遷移,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這在歐洲是很罕見的。我對這個現象感到很驚訝。因此對展現並研究現代中國城市化,尤其上海的城市發展狀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對於這種飛速發展,中德藝術家及學者在展覽及書刊《上海(城市公共)空間》中並不是去展現那些高聳的摩天大樓,錯綜的城市立交橋以及全新的城區,而更多的是去探討挖掘飛速發展背後隱藏的另外一些因素,在展覽中參與以"香港流動打工族在高樓頂層棲身"為主題的項目《半空畫像》創作的德國攝影師斯特凡說到:"我是攝影師,經常看到拍攝上海摩天大樓,前面有一些被拆除的舊房屋的照片。但是我根本不知道這些照片裡隱含的意義,不知道這樣城市的飛速發展,建造高樓大廈,拆除舊居住區對在那裡生活的市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我認為能夠參與到這個展覽項目中來十分有意義。"


中國與德國的城市發展狀況相比,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著不同之處。中國城市的整體發展範圍要比德國城市大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可是很久以前德國城市也有過為了建設現代化城區而整體大面積拆除舊城區的情況,但這種做法在西方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被批判的。通過大型展覽及圖書項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間",中德藝術家們呼籲城市的發展要吸取教訓與經驗,避免重犯以前西方城市犯過的錯誤。朱麗葉女士以上海和漢堡兩城市發展為例,強調到:"在展覽中我們和藝術家們就是要共同探討在城市飛速發展的特定狀況下尋找城市持久發展的新策略。這次展覽正好對上海是一個機會,我們共同面對其挑戰,目的是不想讓上海像過去漢堡或其他一些西方城市一樣,面對大面積拆遷,交通汽車擁擠等給城市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而是希望著眼未來,從開始就創建和諧的公共交通,減少車輛,規劃持久的城市發展策略,從而更加提高上海的影響力。"


講述中德城市結構及發展進程,德,中,英三語的根據同名展會背景編寫的圖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已經在德國出版發行。出版此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記錄去年大型展覽的成果,另一方面希望人們可以由此繼續研究並探討城市發展進程的相關問題。

作者:琚丹婭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