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堡人的隱身芳鄰

2006年9月9日

雖然中國時代早來到漢堡,中國人還是捂得太嚴實。漢堡人吃了好多年德國風味的中國菜,認不得中國店裡琳瑯滿目的玩意兒,找德國郎中用中國法子醫病。

https://p.dw.com/p/95ou
強勢的中國文化把中國人裹得嚴嚴實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星期六,哈默布魯克區:人去樓空。寂靜得像洪福快餐店的德式中餐的櫃台,沒了小炒、沒了宮保雞丁、沒了甜酸醬。星期六它呈現的是另一面,桌面上例外地陳列著地道的中國菜餚。

廚師端出熱氣騰騰的包子、雪白晶瑩的糯米〔16世紀這可是中國城牆的強力膠〕。肉包子單價2.30歐元,新鮮出爐的中式糕點0.80歐元。「生意不好做啊!」在漢堡開店十年的洪福老闆搖頭嘆惜。生意冷清是因為周末顧客消費太少,加上德國的勞動力價格又不便宜。唯一的希望是能在社區打響小店的招牌,「除非來更多的德國客人。」

2004年,漢堡中國居民的年官方數字是4016人,但是事實上應該已經超過1萬。中國人在漢堡設立的公司越來越多,相應華人數也不斷增長。漢堡商會稱,華人在漢堡設立了大大小小400家公司,此外還有700家商業企業同中國有商業往來。「所以漢堡堪稱中國商人在歐洲富有戰略意義的城市據點。」漢堡商會的阿斯曼先生介紹說。

這座城市對於中國人究竟具有怎樣的魅力?關鍵還是海港城市的地理優勢,從這裡深入中歐和東歐非常方便。此外,這裡適合中國人的基礎設施可謂五髒俱全。1929年漢堡已有了中國聯合會,中德協會和提供豐富語言課程的華人學校也建立多年。漢堡飯店服務聯合會甚至專門成立了中國餐飲辦公室。明年,信賴中國傳統醫學的病人還可以前往埃彭多夫(Eppendorf)大學醫院的中國傳統醫學中心接受治療。

Nationale Maritime Konferenz - Containerschiffe
繁忙的漢堡港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阿斯曼先生認為漢堡對於中歐合作具有橋頭堡作用。比如:2005年有220萬噸貨櫃在漢堡港停留,而律師事務所或者稅務咨詢時常能看到中文的標牌。但是華人社群似乎較為內斂,大人們頂多利用周日孩子們學習中文的時間,在學校舉行一場乒乓球賽。即使遠離故土,關係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買賣常常離不開人情。但是「外人無法洞明華人商業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阿斯曼先生覺得,中國商人習慣在餐館會面,點幾個歐洲人不注意的菜,坐下來邊吃邊談,或者這就是中國人的「談生意」吧。漢堡中國企業中有四分之三積極從事著商業活動,但是僅僅19%把這裡視為他們的中心銷售市場。對他們來說,漢堡主要還是個通衢之地。

中國城曾經在漢堡興盛過一陣,1900年到1944年間,St.Pauli一帶華人為海員而開的洗衣店、招待所、餐飲店曾鼎盛非凡。但是納粹分子在1944年盯上了這裡,以莫須有的間諜罪名逮捕了130多名華人。直到1972年中德邦交正常,漢堡才越來越多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地球村時代拉近了中德兩國的距離。各行各業的合作都在蓬勃發展。令人費解的是,餐飲、中醫等行業卻例外。「比方說這些年吧,中餐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漢堡飯店服務聯合會中國餐飲辦公室一位於姓負責人說。中國傳統醫學正在德國方興未艾,但是從中獲益的多半是德國醫師,漢堡城裡具有從業資格的中國醫生鳳毛麟角。出售中國商品的亞洲超市早就在德國遍地開花,遺憾的是,其銷售範圍仍然十分狹窄。商店裡陳列的多數中國貨尚停留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

「和德國人打交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洪福餐廳經理段先生說,「中德文化存在太大的區別。」是語言障礙嗎?「不,是根本的人性差別。比如我在德國錯佔了別人的車位,很快就會收到相關機構的信件。而中國人就會面對面地解決這個問題。」洪福的亞洲超市提供的好些商品,德國人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不過,「春捲不是成功了嗎?到了9月漢堡的『中國時代』,我也要讓德國人見識我們的糖炒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