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港媒看習馬會:由此及彼 褒貶不一

陳家俊 (摘編)2015年11月9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台灣總統馬英九上周六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習馬會為兩岸關係帶來什麼影響,香港媒體對此褒貶不一,不過卻普遍認為此事對中港關係有一定啟示。

https://p.dw.com/p/1H2R6
Taiwan Singapur Treffen Ma Ying-jeou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W. Maye-E

(德國之聲中文網)66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也備受香港關注。香港《明報》刊登熟悉兩岸議題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的評論,他認為無論從眼前與歷史角度來看,可以用突破來形容會面。兩人在會面中以"兩岸領導人"名義碰頭,沒有用國家主席和總統,而且由兩黨接觸的層次,上升到兩岸政府接觸的層次,兩人都是兩岸政府中最有實權和決策權的在位人物,令會面意義大大不同。

《明報》:香港應思考與大陸打交道的方法

不過,劉銳紹認為,共產黨不想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這對於未來兩岸關係將帶來很多未知之數,但共產黨心知即使"習馬會"也未必能讓國民黨起死回生。但大陸可以趁此機會闡述本方的兩岸政策,重點是不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最為重要一點,是"習馬會"也可規範日後類似的接觸,只能用"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假如民進黨上台後要求用"中華民國總統"之類的名義接觸,大陸大可拒絕,從而壓低"台獨"或"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Taiwan Singapur Treffen Ma Ying-jeou und Xi Jinping
馬英九(左)習近平(右)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Rasfan

他認為,"習馬會"對香港也有一定的啟示。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抗衡或平衡大陸的影響,目標和行動一致。但在香港民眾在接受"一國"的同時,也會努力堅持"兩制",香港政府在這方面與民眾的要求有巨大落差。在香港,泛民側重於對抗,建制派側重於順應,應該多思考與大陸"打交道"的方法。

《大公報》:港政團應借鑑台灣政治妥協技巧

香港《大公報》的評論也提到,"習馬會"標誌著兩岸關係深化,進入一個新階段,香港應助益這種發展,會面同時展示了政治妥協的技巧,香港政治團體應認真借鑑。該報評論認為,中央一貫表示願與香港不同政治團體溝通,問題在於,反對派主要政治團體缺乏與中央溝通的誠意。只要若干反對派政治團體在某具體事情上展示溝通誠意,就會產生積極成果。

Taiwan China Treffen Ma Ying-jeou und Xi Jinping in Singapur
圖片來源: Reuters/J. Nair

文章又提到,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最大挑戰是"台獨"勢力重新抬頭,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繼續劇變丶東亞地緣政治形勢繼續惡化的背景下,"台獨"勢力將一再觸碰兩岸關係底線。香港民間團體應當在輿論和實際舉措上,支持島內反"台獨"力量。在這一關乎民族大義的重大原則問題上,香港的反對派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也應當與"愛國愛港陣營"站在同一邊。

《蘋果日報》:習馬會無助改善長期兩岸關係

香港《蘋果日報》社評則認為,兩岸領導人是見了面,但中共的態度丶政策沒有絲毫改變,還是把台灣視為要受中國規限丶節制的地方。對追求自主的台灣民眾來說,這樣的會見跟沒有會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分別。而且最令人失望的是習近平及中方官員在會面中,以及會面後對兩岸領導人會面能否常態化丶制度化沒有任何承諾,更沒有什麼積極的表示。

作者認為,中共領導層現在把會面的對象鎖定在馬英九個人,不願接納其他由台灣民眾選出的代表,不願把對等會談變成常態,反而要求合乎某些條件及資格的人才能會面,這不但搞錯了主次,是對台灣民眾的不尊重,也令"習馬會"只成為一時的新聞議題,在改善兩岸關係上沒有什麼長期及積極作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