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港媒看立法會補選:社會激進化和內耗加劇

2010年5月23日

香港立法會在上周日舉行了補選,以選出在"五區總辭"中出現職位空缺的議員。由於"五區總辭"方案將這一行動稱為香港市民對政改方案的"公投",因此與北京和香港特區政府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https://p.dw.com/p/NUq0
五區補選候選人之一黃毓民的競選海報圖片來源: AP

補選投票率回歸後最低

補選結果,投票率僅為17%,創回歸後最低,但五名先前辭職的議員卻全部當選。

對此,香港《明報》的報導寫道:"5區補選落幕了,由於建制派不參與,以及泛民有鷹鴿兩條路線之爭,所以,投票率低是意料中事。如果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因而沾沾自喜,繼續在香港民主進程採取蝸牛慢步的策略,現在享受免費政治午餐的功能組別雖然可以受惠,但,社會的激進化和內耗必然加劇,香港整體及長遠利益將要付出更大代價。"

報導寫道:"選擇不投票的人可分兩大類:一是傳統建制派的支持者,他們對民主的訴求與泛民有根本的分別;另一類則是泛民的支持者,他們對民主有堅實的追求,只是不認同公社聯盟的激進手法,因而選擇不投票。因此,低投票率,一個解讀是港人不認同「變相公投」這手段,但不可以解讀為港人不支持民主,甚或解讀為港人支持特區政府的政改方案。港人對民主、對要求落實真普選,有堅定不移的訴求,北京不要錯誤解讀。"

為對手著想

《明報》的一篇評論寫道:"鷹派推動的「變相公投」結束了,我們希望焦點重新落在鴿派與北京及建制派的接觸。過去幾個月,民主派的鴿派(包括民主黨多名立法會議員、學者和社會人士)組成了「終極普選聯盟」,他們於今年3月13日公佈了政改建議,這個「鴿派方案」是香港政制討論的重要範式轉移,因為溫和民主派採取一個全新的策略──從「保障對方的利益」出發。……這個方案的重點是「為對手著想」,看似匪夷所思,實則有其理論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學者陳健民指出,在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中,「協議」(pact)起了關鍵的作用──「協議」就是政圈持份者為重訂權力分配而達至的協議,其基礎是參與協議者的基本利益在新游戲規則下將得到保障。簡言之,建制派與改革派要達成協議,就要確保新政制不會把對方趕盡殺絕,雙方利益都得到保障。陳健民解釋,普選聯的建議就是根據上述原則而成,目的是要體現雙贏,安撫保守派,讓放棄功能議席的議員較容易透過直選返回議會。"

評論寫道:"普選聯或鴿派方案絕非完美,但用心良苦,為了實現普選,不惜在制度上自我約束,限制民主派的力量,確保對手獲得一定比例的議席。可惜,……建制派一方面高調打擊激進民主派的「變相公投」,另一方面冷待溫和民主派的雙贏方案,如此取態,怎能叫人相信建制派是有誠意推動香港政制向前走?如果鴿派被建制派拖至心灰意冷,認定溝通之路是虛假的話,只會益了鷹派,令激進之火愈燒愈烈,這決非香港之福。"

政改沒有贏家

香港《信報》發表社論,題為《「公投」怎論成敗 政改沒有贏家》。社論寫道:"在泛民議員建議借議會補選搞「變相公投」開始,我們就持否定態度,主要原因是泛民在議會擁有二十三票,只要他們聯手投反對票,政改方案就無法通過,他們又何須再搞什麼「公投」?香港人對普選的訴求已十分清晰,加快民主步伐以達到二〇一七和二〇二〇雙普選得到落實,應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主流民意」,那麼,「變相公投」作用何在?現在「公投」的結果以低投票率完成,泛民手上已無牌可打,原來也許有借「公投」反應熱烈、以強大民意壓力作為跟政府討價還價,如今此路不通,相信泛民很快就會重新走回二〇〇五的捆綁投票模式,利用議會內的二十多票否決政改方案。……如此看來,政府的政改方案難逃再遭否決的命運。"

社論接著寫道:"其三,經過長期的爭論、對峙,在普選議題上民意的分裂更深、對抗更激烈,泛民議員用盡各種方法逼政府早日落實雙普選,但均不得要領,他們的失望和沮喪情緒將不斷上升,以他們在議會內的議席,足以否決政府任何重要議案,府會之間的對立持續升溫,相信很快會從政改蔓延至其它民生議題;而向來跟政府「合作無間」、同聲同氣的功能組別議員如果在其它議題上支持政府,勢將成為泛民議員圍攻的目標,議會內的分裂將會更加嚴重。……正如我們過去的分析,政改走到這個地步,真的是前無去路,各方皆輸-特區政府在中央「指導」下只能提出鳥籠式的政改方案,而政府又沒有任何空間跟泛民議員討價還價,方案最終必會被否決;泛民用盡各種方法也不能改變現實,其取向必會趨於愈來愈激烈,社會對抗氣氛只會更濃;北京以循序漸進為理由處處為普選設限,但換來的是香港民意愈來愈不滿;如此結果,對香港發展將是一個嚴重警號。"

摘編:李華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