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洪堡基金會學員看德國

2002年5月3日

今天的德國,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者,具有哪些吸引力呢?這是上周在波昂舉辦的洪堡基金會一次會議的議題之一。

https://p.dw.com/p/29E9
洪堡基金會因他而名-亞歷山大.馮.洪堡 (1769 - 1859)

來自40個國家的120名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他們都是受德國著名的洪堡基金會邀請,目前在德國進行科研工作的。

大部分洪堡獎學金獲得者,都來自中國、印度和俄羅斯聯邦。幾乎所有人,名片上都印有博士學位。他們是年輕一代的科學家中,出類拔萃的一群。他們中間,甚至可能有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在過去累計2萬3千名的洪堡獎學金獲得者中,就有32名,後來榮獲了諾貝爾獎。

哪個國家如果能把這些傑出的學者,吸引到本國進行哪怕是客席研究工作,也意味著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屬於重要的科研大國,因為:「現在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種很強的、全球性的競爭壓力,競爭科研精英。」洪堡基金會秘書長奧斯騰,在介紹工業發達國家的科研市場情況時,這樣說道。

這些國家,現在都在渴求獲得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統一學專家給勒這樣介紹道:「統一學研究在德國的歷史,遠比在其它國家長。」

儘管從純地理的角度而言,給勒並不需要遠離家鄉,因為他來自與德國相鄰的奧地利,但是從學術角度而言,他卻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說:「德國曾經是歐洲統一的先驅。今天,聯邦德國依然起著火車頭的作用。」

日本的Takuya Hatta所探討的,則是另外一種統一學說。這位
法律學者,對德國的法律體制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和日本的法律體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解釋說:「日本的民法起訴程序,幾乎是德國民法起訴程序的翻版。所以,德國法律界所討論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促使許多科學家決定接受德國獎學金的原因,是他們對某些科研項目很感興趣,並認識主持這些科研課題的德國教授。比如研究遺傳病基因原理的保加利亞分子生物學家卡內娃,就屬於此列。她介紹說:「我們和德國的同事聯繫密切。」

因此,大部分洪堡獎學金獲得者,為進行客席研究而選中的德國大學都是在其科研領域佔居領先地位的大學。奧斯騰表示:「形象地說,就是他們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足跡,投票表態,認為我們德國在哪些科研領域,成就突出。」

就是傑出的科學家,也並不是總在埋頭鑽研課題的。一絲生活樂趣,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韓國學者Sangua Kim就告知:「現在就有朋友邀請我參加一個私家宴會,放鬆一下。是的,我很高興去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