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氣候保護熱中警惕"綠洗"

2010年6月25日

氣候保護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的熱門話題,本來是破壞環境的企業也忙著為自己穿上綠色的外衣。在汽車尾氣中喘息的中國大都市街頭,人們也看得到提倡"低碳生活"的巨幅綠色廣告牌。

https://p.dw.com/p/O31u
IT產業也覺得把自己「綠洗」很時髦圖片來源: Deutsche Messe Hannover

一家英國大型超市為促銷節能燈打出的廣告詞是:Light for Flight,意思說,顧客買它的節能燈,會換得飛行裡程。眾所周知,飛機是碳排放大戶,這家超市在促銷節能產品的同時也促進了碳排放。也許,與之合作的航空公司會打出廣告說,乘我們的航班,領節能燈獎品,並把自己的吹噓成"綠色航線"。更有甚者,荷蘭殼牌石油公司2007年曾在報紙上為它的煉油廠大做廣告,畫面上煙囪裡冒出的不是滾滾濃煙,而是五彩鮮花。最後,在環保組織的抗議下,英國法庭判決這一廣告誤導公眾,不得繼續刊登。

「綠洗」自己 欺騙公眾

像這樣的用各種市場營銷手段把自己裝扮成綠色先鋒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英文裡出現了一個叫作Greenwashing的新詞,意思是"綠洗",即利用偽裝的、虛假的訊息展示出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公眾形象。根據加拿大環境咨詢公司TerraChoice分別在2007年和2009年公佈的"綠洗"報告,在他們調查的北美和英國及澳洲市场上近兩千多種自稱綠色的產品中,有98%的產品涉嫌"綠洗"。德國利益集團監督組織LobbyControl的烏爾利希.穆勒(Ulrich Mueller)指出:

"我們發現,很多公司一方面在進行'綠洗',一方面進行院外活動來把自己排除在減排義務之外。我們特別關注公司是如何利用'綠洗'來堵住批評的聲音。有些公司的廣告可能沒有完全撒謊,但經常是誇大,以此為自己塑造帶有欺騙性的公眾形象。"

偷偷地「綠洗」 狡猾地「綠洗」

也有的公司做得十分隱蔽,例如英國一家煤炭發電廠贊助"放棄汽車改騎自行車"的公眾活動,來巧妙地將自己和氣候保護正面聯繫起來。還有的公司將自己的的一小部分的確與環保有關的業務大肆宣傳,企圖轉移人們對他們真正的核心業務的注意,從而減少公眾壓力。大康采恩則通過院外游說,對政策決策施加有利於自己的影響。穆勒以最近因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而臭名昭著的BP英國石油公司為例說:

"BP公司是'綠洗'的先鋒。他們在歐洲遊說,試圖逃避減排義務,還在美國院外游說以降低安全標準。他們的公關宣傳幾乎與他們真正從事的骯髒業務沒有任何關係。"

非政府組織監督揭發「綠洗」

非政府組織在監督企業社會與環保責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聯合利華多芬(Unilever Dove)公司在強調他們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卻在其女性化妝品中使用棕櫚油,而提取棕櫚油導致了棕櫚樹面臨滅絕的危險。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公關部主任英格.瓦雷格(Inge Wallage) 說,他們通過Youtube這樣的社會媒體施壓,廣泛傳播演示提取棕櫚油對生態造成破壞的影片,呼籲聯合利華公司放棄使用棕櫚油:

"我們本來沒有料到我們發起的運動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確起作用了,最後聯合利華公司不再在他們的多芬化妝品中使用棕櫚油了。"

像綠色和平這樣的非政府組織面對充斥市場的大量偽綠色產品也無能為力,劍橋大學可持續性研究項目主任克雷格.本奈特(Craig Bennett)認為,重要的是政府要進行干預。他指出:

"超市裡有上萬種商品,你不可能指望普通消費者對每個商品都看是否有綠色標籤,這種做法不切實際。重要的是政府的干預。"

消費者也需要啟蒙

德國電信可持續性管理委員會副主席伊加丘.坎比諾(Igacio Campino)在發言中指出,"綠洗"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但要公司和政府參與,消費者本身也有責任參與討論。他說,"很多人擔心,如果降低人均碳排放,就會告別富裕生活,失去工作和降低生活標準。"

因此,坎比諾認為,在氣候保護政策上,除了要加強政府的角色,也應該對消費者進行啟蒙,例如讓他們明白,為什麼政府要強制他們購買節能燈泡。

作者:瀟陽

責編: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