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主和獨裁有區別嗎?

2012年6月30日

按照常理,人們應該知道民主和獨裁的區別,可是一項調研顯示:許多德國中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十分貧乏。

https://p.dw.com/p/15OTJ
Eine von Hans D. Jarass und Bodo Pieroth kommentierte Ausgabe des Grundgesetze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liegt am Dienstag (22.05.2012) auf einem Tisch in Berlin. Foto: Jens Kalaene dpa/lb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對6600名年齡在16、17歲的德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被訪者不知道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社會是怎樣的。

負責這項調查的施羅德教授表示,此項調查的目的是要瞭解德國年輕人如何評價自1933年以來德國的幾種政治體制:即希特勒為國家元首的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前東德(DDR)與當時的西德(BRD),以及1989年後東西德合並之後的當今狀態。

施羅德表示,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他說:"有約40%的被訪者幾乎完全不知道民主與獨裁的區別,他們不認為納粹時期是獨裁政府,而有更多的被訪學生不認為前東德是獨裁統治。"更讓這位政治科學家感到吃驚的是,幾乎每兩個被訪人中就有一人認為1989前東西德合並之前的西德時期並非民主。來自德國五個州的被訪學生中很多人對現德國的民主狀態也持懷疑態度,只有約60%受訪者認為,今天的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

9-1934-9-10-A1-2 6. Reichsparteitag 1934 / Appell / Foto Deutschland / NS-Zeit / 6.Reichspartei- tag der NSDAP ('Triumph des Willens'), Nuernberg, 4. bis 10.Sept.1934 / 'Tag der Wehrmacht' am 10.Sept. (Appell von 110 000 SA-, SS- und NSKK-Maenner). - Blick ueber die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zur Ehrentribuene. - Foto.
約40%的被訪中學生不認為納粹時期是獨裁政府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kg-images

歷史知識的缺乏

乍一看調研結果,看起來好像在德國年輕一代中對當今德國政壇的概念淡薄,不過問卷反映的根本問題是:很多學生根本分不清民主與獨裁的概念。施羅德表示,調查結果在某種程度上顯示的是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進一步說,學生的知識越豐富,他們在面對四個體制時就可以做出更準確、更複雜的判斷。

Arbeiteraufstand 17. Juni 1953 Arbeiteraufstand in der DDR am 17. Juni 1953 in Ost-Berlin. - Am Potsdamer Platz: gegen Mittag wer- den sowjetische Panzer aufgefahren, Steinwuerfe sind die Reaktion. - Foto.
東德1953年6月17日發生工人示威抗議,遭到鎮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一方面,問卷考驗了學生們的歷史知識面,比如在第三帝國建立之後,以下哪些項目被取消:德國馬克、兵役、自由旅行權還是基本權利?另一方面,這些學生還要在如"納粹主義是否是獨裁政權"的問題上做出選擇。當然學生們真的是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還是隨機劃上自己的選擇則無從考證。

對教育體制的質疑

家庭和出身的不同也對學生們有所影響,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有移民背景的孩子的知識面相對來說稍窄。在受訪者中,如果家庭有反猶或反以色列背景, 則對納粹的認同度更高。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出自土耳其或庫爾德裔家庭的受訪者身上。

據調研方表示,這次問卷主要是為了瞭解青少年掌握的知識程度。施羅德表示,調查結果也情有可原,因為多年以來老師教給學生的歷史知識越來越少,而在教學大綱中側重分析的成分越來越多,他說:"不知道從何時起,教學大綱中發生了變化,重點不是在傳授歷史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可問題時,如果缺乏基本知識,學生的判斷力怎麼能提高呢?"

施羅德總結道,學校應該像以前一樣,必須給學生設立明確的教學標準。這並不代表將回到只講歷史事件的年代,而是應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相應的價值觀。

作者: Michael Gessat 編譯:文木

責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