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取消武器禁運要視中國人權改善狀況而定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14日

應中國政府的邀請,歐洲聯盟歐洲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先生於2004年4月13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歐洲委員會主席第三次訪華。

https://p.dw.com/p/4uBT
普羅迪將在北京同胡溫會面圖片來源: AP

對於中歐關係,歐洲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先生說:「正如雙方在去年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達成的共識,中歐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已經建立活躍的夥伴關係,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活動層出不窮。我期待著和中國領導層會面,使我們在雙邊關係上更加邁進一步。」

關於爭議已久的對華武器禁運問題,歐盟於4月13日敦促道,中國應該改進人權狀況,為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創造有利條件。歐盟外交官員透露說,受華盛頓方面支持的英國政府,最近正力圖拖延由法國倡導的政治主張,即為持續14年之久的對華武器禁運劃上句號。1989年6月,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運動遭受鎮壓,這是歐盟簽署對華武器禁運的最初緣由。

本周二(4月13日),正在北京訪問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表示,目前歐盟還不準備對這一棘手問題正式表態。歐委會發言人Reijo Kemppinen另外又補充道:「他(普羅迪)還說,如果中國方面能夠進一步改善人權狀況,取消禁運將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做法。」

普羅迪還敦促中方應該正視「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有關內容,該公約旨於維護公民權利,反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及處罰,中國政府曾於1998年簽署了這一公約。Kemppinen說:「中方既沒有對此做出保證,也沒有表示拒絕。」

法國力主取消武器禁運的理由在於,鑑於北京和歐盟之間雙邊關係的良好發展,對華武器禁運顯得「不合時宜」。除中國之外,歐盟只對另外三個國家實行武器禁運:緬甸、蘇丹以及辛巴威。將中國與這三國相提並論的做法顯然不太妥當。

另外,結束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歷史,還有利於促進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中國地區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一片熱土,歐中貿易量的不斷增長為歐盟開闢了巨大而豐厚的利潤源泉。

但是一些歐盟成員國在支持法國的主張時顯得勉為其難,害怕過於積極的推動反而會引起美國的強烈抗議。在美方看來,北京必須首先提供人權狀況得以明顯改善的足夠證據,取消武器禁運才不失為公平合理的舉措。

歐盟外交官員對此表示:「數周以前,事態的發展曾經一度有利於取消禁運,但是近來的氣氛已經發生了改變,目前實在難以斷言,歐盟將於何時做出何種決定。」

這位外交官員還指出,英國是站在反對立場上的幾個歐洲國家之一。4月26日,歐盟外長將在盧森堡召開峰會,具體討論對華武器禁運問題。但是按照歐盟諸外交官員的說法,正式決策很可能將在六月份以後方能定鐸。

美國告誡歐盟說,不要對中國停止武器禁運,因為這將打破東亞的戰略平衡,並使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更加有恃無恐。美國還說,即使武器禁運能夠被取消,歐盟對中國的出口依然受到限制,因為一些有可能威脅地區和平、用於武力鎮壓的軍事設備仍然被列為貿易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