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最大墓地奧斯威辛

2006年5月25日

天主教羅馬教皇本篤16世5月25日至28日訪問波蘭。以關押和滅絕猶太人而成為納粹反人類暴政象徵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赫然列在教皇的訪問日程中。

https://p.dw.com/p/8WUN
奧斯威辛-人類永遠的恥辱圖片來源: AP

來自德國的本篤16世此舉顯然具有重要意義。二戰結束後,人們有意保留了當年由3個大營地和40個小營地組成的這個歐洲現代史上最大墓地中的兩個營地,以期永遠警示後人。

如今是陳列館

奧斯威辛最為著名的是被稱為奧斯威辛一號的主營地和3公里以外的被稱為奧斯威辛二號的比爾肯瑙滅絕營。主營地的面積為20公頃,比爾肯瑙營地的面積為175公頃。在當年的奧斯威辛一號還保留著28棟兩層建築物,現在,那裡是陳列館。陳列館入口處有一塊指示牌,告訴人們,它不僅僅是一個陳列館,而且也是一個沒有墓穴的墓地。

歷史學家亞施堅斯卡在奧斯威辛-比爾肯瑙國家陳列館工作已逾20年。她指著一個骨灰盒告訴說,一個骨灰盒象徵著在奧斯威辛死者的一個墓穴。據估計,在整個集中營有100萬到150萬人死亡。其中90%是猶太人,波蘭人居其次,佔第三位的吉普賽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來自德國,佔第四位的是俄羅斯人,多為俄羅斯戰俘。

對自由的嘲諷

進入主營地的大門上寫著這麼一句話:「勞動使人自由」。每天,犯人們經過這座大門前往勞動場所,晚上,又經過它回到營地,-假如他們還有力氣,假如他們沒有被凶殘的監管人槍殺或毆打致死的話。營地樂隊在人們進出時奏起進行曲。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被迫建造比爾肯瑙滅絕營的正是犯人們自己。

1941年夏,納粹開始實施大規模滅絕猶太人計劃。在這方面,奧斯威辛-比爾肯瑙起了中心作用。當年10月,開始了平房丶毒氣室和在比爾肯瑙的4個焚屍爐的建造。1942年1月20日,希特勒在臭名昭著的柏林萬湖會議上指令「最終解決猶太問題」。根據該指令,歐洲全境的1100萬猶太人都必須在肉體上被消滅。

比爾肯瑙的4座焚屍爐擁有每天平均焚燒3000到4000具屍體的能力。然而,這一能力也已供不應求。亞施堅斯卡站在一座複製的營地模型前告訴說:

「今天,人們在比爾肯瑙只能看到當年的毒氣室和焚屍爐的遺跡。但我們有當年營地的照片和施工圖,以及獄犯和波蘭強制勞工的證詞,還有少數倖存者的陳述。在一個地下房屋的左邊是更衣室,第二個地下室被稱為浴室,裡面的確也裝有淋浴噴頭。然而,黨衛隊裝入天花板內的不是水,而是B型氰,為硅土顆粒狀,裡面含有氰液體。如果扔進5至7公斤此類呈水晶狀的小顆粒石塊,足以在25分鐘內使大約1500人喪命。」

這個工業化大規模殺人的地點-比爾肯瑙只留下了廢墟。這是有其原因的:納粹趕在盟軍解放集中營之前進行了消除罪證的工作。亞施堅斯卡說:

「我們現在正站在毒氣室和二號焚屍爐的遺址前。當年,黨衛隊將它們炸成了廢墟。前面,可以看到地下更衣室的部分遺跡,再往前是毒氣室的地下部分,左邊是焚屍爐的遺留部分。能看到的只是鐵軌的痕跡,當年,運屍車便是通過這些鐵軌將屍體推入焚屍爐的。」

在比爾肯瑙集中營的營區內,現在是中心紀念館,其紀念碑的主要部分採用的是焚屍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