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與氣候保護領域最聰明學者討論

Mathias Boelinger2007年10月10日

這不是第一個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會議,也不是第一個讓德國總理梅克爾呼籲加強氣候保護的場合,但波茨坦氣候研究所此次邀請的與會者絕對是最聰明的。他們將在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就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討論。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發來的報導。

https://p.dw.com/p/BopJ
梅克爾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在波茨坦討論會上圖片來源: AP

問題大家都知道:地球太熱。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人類必須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但具體的實施卻碰到了困難:因為人類正在做剛好相反的事情。他們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特別是工業國家。對此的解釋非常簡單:他們就是不願意放棄製造溫室氣體。如果說複雜些就是:人類存在邏輯問題。而這正是德國總理梅克爾試圖在波茨坦解釋的內容:「給人錢財,予己方便。這個道理世界還沒有完全瞭解,因此需要我們進行宣傳。」

幸運的是,坐在台下的觀眾都經常和複雜的邏輯問題打交道。因為受到邀請的是來自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不過還是讓我們先從前台說起。國際氣候委員會主席帕喬裡對抑制氣候轉暖的先決條件進行了計算,「如果我們把地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2-2.4攝氏度,那麼我們只能允許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高的趨勢繼續到2015年。之後,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降低85%至50%。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如果不達到這一目標,就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後果。」

理解這一點不需要獲得任何諾貝爾獎。不過計算誰該少排放多少溫室氣體就複雜多了。肯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旺塔裡‧馬塔伊表示:「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二氧化碳的公平。我很高興看到,我們也談到了倫理與道德。我們討論的不僅是責任,而且還有公平以及公正。」

事實上這正是最困難的一點。德國總理梅克爾解釋說:「我們可以看看當今的世界,現在的人均排放量是4噸。如果想到2050年減少一半,那就是人均2噸。現在歐洲是平均每人9噸,德國是11噸,美國是20噸。而中國也已經達到了人均3,5噸。」

如果按公平的原則,美國必須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德國必須減少80%。而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必須降低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量。這些國家似乎很難接受這樣的數字。因此梅克爾重新回到了科學方法上,科學經常會讓看似不可能的事務變得富有邏輯。這一次是經濟學。

梅克爾認為,需要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交易,"如果我們從明天開始就在全球實行二氧化碳排放許可證體系,人均可排放量相等。那麼印度當然會有很多剩餘的許可證,那麼我們就可以購買這些他們不需要的許可證。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印度錢,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我的回答是,這是最明智的一種發展援助的形式。如果人們把這筆錢的大部分用來投資開發新技術,那麼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這一體系已經在歐盟內部開始實施。梅克爾準備在即將於峇里島召開的氣候會議上說服其他國家領導人也接受這一模式。不管怎麼說,諾貝爾獎獲得者們認為德國總理的這一邏輯很有說服力。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