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80711 Merkel Afrika

2011年7月11日

梅克爾總理訪問非洲三國是在推行新的非洲戰略。她將緊緊圍繞經濟議題展開本次外交活動。有專家指出,這是在效仿中國在非洲的做法。

https://p.dw.com/p/11sxP
肯亞的風光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新的合作夥伴

德國總理梅克爾從周一(2011.7.11)開始對非洲國家肯亞、安哥拉和奈及利亞进行為期5天的訪問。就在數周前,德國聯邦政府出台了非洲新戰略,今後,將非洲更多地定位於"新的合作夥伴"。此前,非洲國家具有的地位主要是德國發展援助政策的對象國。

德國的非洲新戰略首次將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政策納入總體的非洲政策,這樣,為國家同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正常關係創造了前提。在這層對等的關係上,國家的經濟利益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也起著較於從前更大的作用。

梅克爾訪非的主題將緊緊圍繞經濟關係,而非洲大陸則是以其豐富的礦產而著稱。訪問的三國中,奈及利亞和安哥拉是非洲原油開采大國,而肯亞地下也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蘊藏。"國際透明組織"組織的創辦人埃根(Peter Eigen)在一次柏林舉行的會議上,建議德國政府建立一個"原料投資決策中心"。他認為,"只有這樣,對非洲人而言,對原料的詛咒才能轉變成原料帶來的福祉。"

非洲人只能靠自己

在非洲大陸擺脫了殖民枷鎖的數十年裡,富饒的資源卻沒有帶來非洲國家和人民的富裕,非洲大陸也沒有出現東南亞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進步,雖然它們在半個世紀前的境遇有很強的可比性。德國基民盟非洲問題專家盧克(Christian Ruck)認為,解決非洲問題的鑰匙只能來自非洲自己,它不會來自歐洲、美國,不會來自日本,也不會來自中國。"只有非洲人自己制定的政策,才能發揮作用。"

不能把經濟活動讓給中國人

非洲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如何實現"良政"。沒有良政,再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將輕易地同腐敗的統治精英以及追逐暴利的企業老闆勾結在一起,不會給老百姓帶來任何好處。良政的內容包括透明化。非洲發展銀行總裁卡伯路卡(Donald Kaberuka)呼籲,今後不論合同的另一方來自哪裡,是美國、歐洲,或者中國,簽署的合同必須公開。迄今為止,重大經濟合同的內容都是不對外公開的。公開合同的阻力主要來自企業。

換言之,在法律框架不健全的地方,經濟界是否應該放棄生意?德國政府非洲問題專員、德國政府前人權專員努克(Guenter Nooke)指出,即便當地的法律保障同西方的標準還相差很大距離,也不可以輕易放棄經濟活動。"即便法治國家的框架不存在,也不可以將經濟活動全盤'讓給那些肆無忌憚的中國人',這種做法不利於德國經濟的競爭力。"

我們接受了中國的做法

萊比錫大學非洲問題研究所所長阿舍(Helmut Asche)教授就德國和中國的非洲政策做了如下解釋:

"在中國同非洲的關係上,值得人們關注的是,中國在尋找安全可靠的資源供給地,不僅在投資領域、而且也在貿易領域促進經濟發展,並將之同發展援助以機智、有效的方式結合起來。"他認為,非洲在近十年裡已擺脫了非常落後的狀況,取得了積極的發展。而德國現在開始的新的非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步中國的後塵:

"我們德國人很久以來認為,獲取資源是一個只能在世界市場上解決的問題。現在我們發現,穩定的夥伴關係構成了我們經濟的基礎。這樣,我們接受了'後來居上者' - 中國的做法。而這肯定是梅克爾本次出訪非洲的原因之一。"

作者:Marcel Fuerstenau、Katrin Ogunsade 編譯: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