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人愛文學,冬季沙龍爆棚

2003年2月4日

一月底二月初,第二屆柏林冬季沙龍向讀者推出了三十位柏林作家。一百場馬拉松作品朗誦會涵蓋了文學的五個品種: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專業書籍以及兒童和青年文學。這一活動受到了首都文學愛好者的歡迎。

https://p.dw.com/p/3Eeo
蒙古部落頭人奇那哥的德語著作「露與草」封面

寒風呼呼地刮過柏林,飛揚的雪花使行人加快了腳步。但在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上,三個白色的蒙古包裡卻是溫暖如春。菊黃的燈光下,每個帳篷裡都擠進了三、四十個人。他們正各自聆聽著一位柏林作家的作品朗誦會。其中的一個帳篷裡,曾獲得過多個文學獎的作家克萊恩 (Georg Klein) 便正在朗誦他的有關柏林的長篇小說「來自德國人」。有一個情景是總理夫人募捐的場面。坐在帳篷裡的聽眾除了能聽到作家的聲音外,各種雜聲透過毛氈鑽進帳篷後顯得格外刺耳。

但噪音並沒有影響人們對作家和作品的興致。克萊恩的四場朗誦會朗誦的是不同的作品,但每場朗誦會都是爆滿。而且這並非個別現象。在第二屆的柏林冬季沙龍裡,三十位柏林作家在四天內舉行了一百場作品朗誦會,這一活動受到了文學愛好者的青睞。

就在中國人過年的這個星期裡,朗誦會每天從中午開始,子夜過後才結束,作家每過一小時就換一班,因此聽眾也是每小時換一班人馬。雖然這些活動全都不收門票,但有不少朗誦會還得事先訂座。有些來得不巧的只好先去逛街,然後早早來等下一場。就連周六即大年初一晚上,柏林上萬人湧向每年兩度的「博物館長夜」活動時,這個文學沙龍裡依然是座無虛席。

這個馬拉松文學朗誦會是日本設於波茨坦廣場的索尼中心的首創。它本意是要驅趕冬日的寒冷,讓人們在嚴冬裡也來到這個現代化的廣場上消磨時光。索尼中心發現柏林有一大寶庫,就是作家眾多,作品紛紜。

去年年初,索尼中心建起了三個蒙古包,柏林冬季沙龍一炮打響,今年於是更上一層樓,蒙古包重又亮相,把不少尚不太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和詩人介紹給了讀者。這些作家大都出生在別的城市,現在生活在柏林,而且他們全都獲得過各種德語文學獎。其中外貌最不尋常的是蒙古部落頭人奇那哥(Galsan Tschinag),他曾在德國生活多年併發表了德文書作。而最有名的作家則是出生於羅馬的德力尤斯(F. C. Delius) 和柏林女青年作家和坡 (Felicitas Hoppe), 他們都是德國當代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