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有求難「必應」 微軟:堅持信念

2019年1月25日

根據自由之家2018年的網路自由度報告,有部份國家以打擊假新聞為由,向中國模式靠攏,表面上是要遏制假新聞,實際上是要限制媒體、打擊異議者和阻擋外國的網路服務。

https://p.dw.com/p/3C9Vi
Filmstill Das Microsoft-Dilemma
微軟總裁之前猜測,「必應」應該是遭到中國網信辦封鎖。圖片來源: New Docs

(德國之聲中文網) 必應 (Bing) 中國站點 (cn.bing.com)在周四(1月24日)晚間恢復連線。在 「無法使用」一天後,微軟仍在試圖找出原因。

微軟總裁史密斯( Brad Smith)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對福克斯新聞說:「這不是第一次發生,而是定期事件......有時當分歧出現時或者與中國政府談判不利時都會這樣。我們仍在釐清這次的狀況。」

「必應」傳遭封鎖的消息一度引發社群網站用戶擔憂,懷疑是不是又一外國網站被中國封鎖。 像是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網站長期以來一直被中國網信被以「防火牆」阻擋在外。

延伸閱讀:有求不「必應」 中國疑封鎖微軟搜索引擎

「必應」在中國

微軟總裁史密斯說,根據瞭解,「必應」在中國沒有與其他國家相同的法律自由。他說:「但與此同時,我們會堅持信念,為了我們認為重要的原則挺身而出。有時甚至不惜坐下來談判室,直球對決。」

雖然其競爭對手谷歌在經過審查和駭客攻擊後,於2010年關閉了中國的搜索引擎,但「必應」仍繼續在中國營運。「必應」一直努力趕上主導市場的的百度。

Screenshot Suchmaschine Bing chinesisch
「必應」一向遵循中國審查規則。例如,在「必應」上搜索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網頁上會出現訊息表示搜尋結果因當地法律要求而無法顯示。圖片來源: bing.com

史密斯表示,在審查議題上,微軟必須站在用戶的立場思考。他說:「我認為今天有趣的是技術和人權、言論自由。這些問題確實相互交集,某些時候也比過去更常發生碰撞......我們因為人權風險拒絕了臉部識別技術等合作案......在我看來,如果你將要從事這個工作,並真正採取行動關心用戶。我認為,科技公司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思考這些事情,要有原則,也必須有道德勇氣。」

國家審查

根據中國政府的數據,中國是迄今為止網路用戶最多的國家,約有8億人線上。執政的共產黨鼓勵網路用於商業和教育,但阻止用戶訪問新聞機構、維權人士、新疆或西藏權利組織以及其他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外國網站。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進一部提出了「網路主權」的概念,強調由北京和地方政府決定公眾可以在網上做什麼和看到什麼的權利。

夏立民/楊威廉 (法新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