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更願去中國念大學?台灣高中生這樣說

2018年5月25日

媒體報導台灣建國中學和武陵高中分別有70多位和47位學生申請赴中國升學,比起往年多了許多。台灣高中生赴中國唸書人數增加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https://p.dw.com/p/2yIWU
Deutschland Ausländer Studenten
中國崛起吸引更多來自全球的年輕人赴中國求學,但學生同時也需面對生活環境與民主自由差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oitas

(德國之聲中文網)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日前致電建國中學與武陵高中校長,關切赴中國唸書學生人數增加狀況。此舉引起批評,中國央視也報導,並說「外界質疑『教育白色恐怖』」。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回應,致電是為瞭解「對臺31項措施」對我國各產業之影響程度,澄清說「非如部分媒體、人士錯誤解讀為被「調查局調查」、「綠色恐怖」掌控學校。」

大直高中老師黃益中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表示,無法接受調查局以瞭解產業動向為由打電話到學校關切。

「唯一能問這個問題只有教育部,法務部介入就是威嚇,讓教育單位產生寒蟬效應」。他強調正確的方式是由教育部發函,要求各高中匯報升學狀況。「而且不是只有問中國,也要問美國或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只問中國就是施壓。」

黃益中說,台灣的大學對高中生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畢業了薪水大概也了不起3萬塊。他們的學長姐畢業以後生活都過得好的、收入比較好的都是出國,或者有在國外念過書的。」

他觀察過去台灣頂尖學生多往歐美、香港或新加坡升學。但中國有語言的優勢,加上近年門檻降低。「學生也知道中國不是好地方,雖然想要去中國唸好學校,會知道他們對言論自由等等的打壓綽綽有餘,所以學生也會留一條退路。」他表示台灣學生通常會兩邊申請﹔先保留台灣學籍,赴中國就讀後,真的不適應再回台。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ät in Peking
北京清華大學排名世界前30,是許多赴中國念書的學生夢幻校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Shi/Imaginechina

中山女高施涵儀老師認為全球化下學生到世界各地唸書並不意外。她說,赴中國唸書學生愈來愈多,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離開台灣就有嘗試機會,而且學費差不多,還常有機會拿到獎學金。

「學生發現廣州最好的大學去年只要學測60級分就可以上。」她觀察到學生其實很仔細考慮校系的世界排名,也有同學未來已經想在中國工作。「滿多現在孩子的爸媽都已經在對岸工作,如果學生就近去就讀,之後留在中國是可以接軌。」

施涵儀說,兩岸的生活環境和對人權觀點的差異大家都很清楚瞭解,學生也會接收到赴中國唸書不適應的案例,但選擇過去的學生多是被中國大學強大學術研究能力吸引。

她談到﹔「學生知道北大、清華和復旦大學擁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相關的學術資源也很多。以考古學為例,中國的資源就比較充足。」

施涵儀建議學生赴中國唸書前除了校系資訊,應先弄清兩岸文化差異。「學生要去思考自己可以承受的程度到哪裡。」

Taiwan Proteste in Taipeh 30.03.2014
台灣高中生在民主自由環境中長大,許多人曾參與太陽花,同志或是反核等公民運動。赴中國求學是否能適應對岸的政治氛圍常引起討論。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一名高中生的案例

台北中山女高劉同學在台灣申請了2間學校,中國申請5間,已經確定錄取台灣政治大學,但如果中國學校公佈後錄取,她會選擇到中國。劉同學觀察中山女高今年多了很多想赴中國求學的同學。「身邊想要去唸商的同學是看中大陸的市場。」

「中國比台灣更接近國際。」她向《德國之聲》表示,曾赴中國參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當地高中,認為中國學習風氣盛,學生多積極主動,反觀自己已經上大學的朋友都說,台灣大學生很多人想玩四年,只求「歐趴」(All Pass)。

「我的第一志願是中國傳媒大學。申請的手續單純,今年甚至不用面試。」劉同學強調,中國學校簡章明確,申請過程大同小異,讓學生準備起來很方便。她也說未來規劃在國外就業,認為中國學校實作經驗機會多、競爭力強,有助於未來繼續往國際發展。

被問到中國生活環境不同,對於人權還有民主自由的規範也不一樣,她說只要不強迫她改變思想去談黨或祖國,可以學習去適應。至於中國對於言論自由的限制,她也認為可以克服,「會避開但是不迎合」。

Campus d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Taipei fotografiert im März 2011.
台灣排名第一的台灣大學最近陷入校長遴選風波。圖片來源: DW/M.Bölinger

夏立民/羅法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