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施羅德提議「結對」幫助東南亞災區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1月13日

德國總理施羅德周三晚在柏林與州長代表及地方協會代表舉行了會晤,中心議題是德國如何才能更好地為亞洲海嘯受災國提供長期持久的重建援助,幫助那裡的人們樹立對未來的信心。

https://p.dw.com/p/67Id
大難之後,重建工作是當務之急圖片來源: AP

迄今為止,德國人為印度洋海嘯災民捐助的賑災款項已接近4億歐元。許多公司,鄉鎮和個人還表示願意為災區創辦孤兒院。為了讓賑災計劃落到實處,德國總理施羅德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德國各州,各城市和鄉鎮可以和災區的省市地方建立起夥伴關係。本周三,施羅德邀請各州和地方代表前往總理府商談相關事宜,施羅德說:「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提供立即援助的層面上。這是大家共同的看法。我們希望為重建災區提供持久的幫助,為那裡的人民創造基本的生活條件,重新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

從下周起,德國外交部將成立一個由聯邦州和地方代表以及德國各部委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該計劃的協調工作。施羅德指出,在向災區派出救援人員以及提供捐贈物資方面應當謹慎從事,比如,如果將捐贈物品運往泰國,運輸費就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代表聯盟黨執政的各州參加會談的巴伐利亞州州長施托伊貝爾表示,僅在巴伐利亞,就有100多所學校願意參加合作項目。但他同時指出:「我們一方面需要快速行動,另一方面也需要認真從事。讓捐款者,讓那些願意提供長期援助的人知道,他們的捐助用到了該用的地方。」

Euro-Scheine
捐款救災,德國人並不吝嗇。圖片來源: dpa

地方代表也指出不可能將公共資金用於該項目,因此,還必須繼續呼籲個人捐款。德國外長菲舍爾認為建立夥伴關係是個非常積極的建議,周三,他已向聯邦內閣通報了視察災區時的所見所聞。他說,許多德國人都被當地居民在自己受災的情況下仍然為他們提供無私幫助而深深感動。「我想,這種團結精神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們都深受感動。如果能夠將一次旅遊或一次災難中喚起的團結精神變成一種長期,積極的力量就太好了。」

但是,也有一些機構不太贊同夥伴關係的建議。一個兒童救助機構的發言人表示,建立新的夥伴關係往往比較複雜,也很昂貴,最好的辦法是支持現有的救助機構和它們在當地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