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施大爺的中國情結及其它--綠茵場上的中德合作

2002年10月9日

施大爺是和中國足球最為親近的德國教練,楊晨是德國觀眾最為熟悉的中國球員,二者在中德交流史上,尤其是兩國球迷的心裡無疑是很重的一筆。

https://p.dw.com/p/2i8n
歷經4年的德國聯賽熏陶,楊晨顯得越發成熟。圖片來源: AP

前一段時間結束的世界盃足球賽上,韓國隊和日本隊的出色表現,轟動了整個世界,各國球迷開始對亞洲足球刮目相看。然而,同樣是亞洲球隊,首次入圍世界盃的中國隊卻連連失利,不幸在小組賽中即被淘汰出局。

如果說,中國隊的技戰術水準還有待提高,同國際水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的話,那麼,特地前來韓國現場觀戰的眾多中國球迷,則給全世界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數過萬的中國拉拉隊,據說是本屆杯賽中陣容最龐大的外國球迷群體,雖然比賽進展令他們大失所望,但他們還是執著地為中國隊大聲吶喊助威。要知道,前來韓國觀戰,對大多數中國球迷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此動用多年積蓄的大有人在。

中國球迷的德國情結

至少從韓日世界盃開始,世人已經發現,中國的足球狂熱並不亞於老牌足球強國巴西或德國。提起德國,很多中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足球。克林斯曼、貝肯鮑爾或者魯梅尼格等德國大腕球星在中國擁有的鐵桿球迷,從人數上講,可能要比德國本土多幾十倍,這一點,恐怕連這些球星本人都會感到意外的。

中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足球評論員白岩松談起德國足球來,給人的是一種如數家珍的感覺:「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保持強隊本色,這是德國足球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它從後備人才的培養、俱樂部的建設以及高水準的教練員的誕生,更重要的還有一批高水準的球迷,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上個世紀德國足球的輝煌。」

今年的世界盃上,在阿根廷、義大利、法國等老牌勁旅紛紛落馬的情況下,以新手為主的德國隊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決賽,對此,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過,以白岩松之見,德國足球隊最後奪得亞軍並不意外,是對過去一個世紀,德國足球事業贏得的褒獎的證明。而白岩松在展望下屆世界盃時,對德國隊那種不容質疑的信心,恐怕就連德國的主帥福勒爾也會甘拜下風的:「德國隊我想會輕輕鬆鬆地進入前四名,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奪冠。對於東道主德國隊這樣一個長年的世界強隊來說,進入前四名並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冠軍。」

像白岩松這樣對德國足球如此熟悉和熱衷,可以說,在中國還是相當有普遍性的。幾年前,中國官方的中央電視台,就已購買了德國足球甲級聯賽的傳播權。拜仁慕尼黑、利沃庫森或者多特蒙德等甲級勁旅的每一次漂亮進球,都會在同一時間博得萬里之遙的中國球迷的喝彩。有趣的是,在德國,大多數觀眾因為不願支付私立電視台價格不菲的月租費,無緣收看德甲聯賽的現場直播。

第一個踢德甲的中國球員--揚晨

與此同時,德國球迷也越來越感受到中國足球的存在。德國各大媒體的足球專欄裡,最近幾年,時常會出現中國人的名字,而且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南德意志報在一篇報導中寫道:

一個讓周圍所有人感到手足無措的人,可並不一定是壞人。他也可以是一個出色的前鋒。來自中國的球員楊晨幾乎整場比賽都在不停的奔跑,尋找機會。對方防守隊員則疲於奔命,防不勝防。楊晨喜歡把自己比喻成沖鋒陷陣的士兵,他認為,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戰鬥。

楊晨是中國國家隊隊員,1998年由北京國安隊轉到德國甲級隊法蘭克福隊。成為進入德甲聯賽的第一個中國人。這位高大健壯的中國國腳,很快以其實力贏得了當地球迷的愛戴。法蘭克福隊兩次有驚無險,保住甲級隊地位,楊晨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楊晨已經離開法蘭克福隊,轉往漢堡的聖保利隊。已經在德國渡過四年的職業足球生涯的楊晨說:

「大家都知道,德國是歐洲足球水準比較高的國家,而且很有自己的風格,我覺得能到這裡踢球非常幸運。另外,德甲和德國的聯賽又是歐洲的五大聯賽之一,我到這裡已經四年了,我感覺自己確實在足球方面收獲不小。我現在是第一次在德國境內轉會,到漢堡的聖保利俱樂部。我想通過在聖保利的一年時間,幫助這支球隊取得好成績,也希望自己在足球方面再有一個騰飛。

德國足球聯賽可以說是全球足球精英的薈萃之地。拜仁慕尼黑或多特蒙德之類的俱樂部,由於水準高聲望大,資金也雄厚,所以一向為世界超級球星們所心儀。由於歐洲足聯對各俱樂部聘用外籍球員的數量有限制性的規定,所以,外國球員要想進入德國甲級俱樂部,要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楊晨是第一個順利走過這一「獨木橋」的中國球員,而他出色的表現,也的確改變了德國球迷對中國足球的印象。他說:

「四年的經歷應當說,已經使我在法蘭克福和整個德國有了一點名氣。我想這會改變他們對中國足球的看法。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將這一作用進一步擴大。」

施大爺的中國執教生涯

可以肯定地說,德國球迷對中國足球的瞭解會越來越多,目前除楊晨之外,至少還有三名中國球員已同德國足球俱樂部簽約或正在洽談轉會事宜。而談到中國球員來德國俱樂部效力,不能不提到一名德國教練。他就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施拉普納。

九十年代初,中國足球陷入了一場深重的危機,國家隊在世界盃及奧運會預選賽中先後失利,球員士氣低落,球迷怨聲載道。主管部門決意在足球領域也要實行「對外開放」,而恰好德中合資的上海大眾主動表示願意出資為中國國家隊聘請一名德國教練。

當時正在耶那隊執教的施拉普納,同中國球員古廣明私交甚好,又曾於八十年代初,率隊到北京參加過友誼比賽,簡直就是整個德國足球界唯一一名「中國通」,所以,去中國隊執教的事情一拍即合。就這樣,中國隊有了第一名外籍教練,現在在伊朗執教的施拉普納回憶當年臨危受命的情景時表示:

「接手中國國家隊之前,我就已經對中國足球有了一定的瞭解,1984年在中國參加過比賽,後來也看過一些比賽錄象。中國球員的表現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我也發現,中國隊員缺乏團體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差,而對國家隊來說,最致命的缺點,就是隊員沒有那種狂熱的必勝精神,而這種精神在國際競爭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對日本、韓國以及沙烏地隊有一種畏懼心理,缺乏同這些隊伍決一死戰的信心。所以,當時我就要求隊員,不能屈服於任何人,要打出中國隊的志氣來。」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施拉普納出了著手對由他一手挑選組建的國家隊進行體能技能的強化訓練之外,還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他要求隊員放下思想包袱,樹立中國必勝的信念。他起草的每一份訓練計劃、文件報表,都以「中國人能踢好足球」作為落款。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後,中國隊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現在亞洲賽場上,先後在亞洲盃和亞運會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一時間,施拉普納成了中國的新聞人物,球迷們給他起了一個充滿親切感的綽號:「施大爺」。

當然,作為第一個來中國執教的「洋教練」,施拉普納當年遇到了很多困難。語言,文化,生活訓練習慣上差異,確實使「洋教頭」和「土弟子」之間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誤會。全新的管理模式,非同以往的足球理論,尤其是施拉普納「暴君」式的訓練方法,令許多國腳們感到無所適從。

「對於我的中國隊員和同事來說,我的工作速度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從來不休節假日,每天工作十到十二個小時。為了推行足球的職業化改革,我們投入了全部精力。鄧小平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我在工作中就貫徹了這一思想。所以,有時侯,我這種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可能讓有些球員和同事感到不太高興。」

中國足協負責人之一馬克堅當年曾親自去德國聘請施拉普納,對於他後來的執教經歷也瞭如指掌。馬克堅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表示:「開始的時候,大家缺乏溝通,相互瞭解有一個過程。有些隊員現在已經是教練了,現在他們承認,那時候,施拉普納的要求是對的,我們當時不懂。那時,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明明施拉普納是對的。但隊員不理解,對他的做法有看法,甚至產生對立,表示我不跟他練了。回過頭來看,特別是經過這幾年的職業化改革,隊員們現在意識到,噢,原來施拉普納講的是這個意思,現在懂了。」

1994年施拉普納帶著數億中國球迷的期望,率領中國國家隊出征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不想,競出師不利,在小組賽中就敗給了實力本來略遜一籌的葉門隊。中國的世界盃夢又一次破滅了,球迷們感到受了施拉普納的作弄,媒體對這位不久前還被寵愛有加的「洋教頭」展開了輪番轟炸,有人說,他的用兵策略嚴重失誤,有人說,歐式足球思想本來就不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想起這次失利,施拉普納現在還有幾分痛楚:

「由於當時接手中國隊的時間短,中國足壇又面臨很多問題,我沒能實現率領中國隊取得1994年美国世界盃入場券的目標。儘管我們贏得了所有主場比賽,但由於此前敗給了葉門隊,所以小組積分排在伊拉克之後,這真是太遺憾了,我感到非常的懊惱,但是我並沒有洩氣。通過這一次失敗經歷,中國足協及球迷都意識到,中國現在需要的是,為發展足球建立牢固的基礎。」

綠茵場上向來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但是,要想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創造中國足球的奇跡,談何容易。施拉普納雖然未能把中國國家隊帶进世界盃的決賽圈,但他畢竟給中國足壇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九十年代中期,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的嘗試,就是在施拉普納的積極倡導下,以德國模式為基礎開始進行的。那麼,施拉普納在中國近三年的執教經歷,應當如何評價呢?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白岩松表示:

「施拉普納的真正意義,就是打開了中國聘期外教的這一扇門。其次,中國足球終於引入了「磨合」這一概念,即外教如何適應中國國情,中國國情如何適應外教。我一直感覺,施拉普納的水準應當比他展示出來的水準要高一點,但是一直沒有發揮出來,這大概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要付出的代價。」

沖击世界盃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之後,施拉普納在中國的教練生涯也就結束了。但是,施拉普納對中國足球的關注,並沒有因此劃上句號,他繼續為中國足協提供咨詢,為德中足球領域的合作牽線搭橋。楊晨、謝暉等中國球星得以到德國俱樂部效力,都是施拉普納一手促成的。球員轉會出國,曾一度在中國足球屆引起爭議,有人認為,中國足球正處於發展階段,優秀球員外流,會造成負面影響。

而最早走出「國門」的楊晨卻是以發展眼光看待這一問題的:「作為第一個到歐洲五大聯賽踢球的中國球員,我感覺,能有更多的中國球員到歐洲鍛煉,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也希望出來的球員能珍惜它。那些在國內有潛力的隊員,應當通過自己的能力,得到國外俱樂部的賞識。到國外踢球的中國球員越多,對中國足球水準的發展就越有幫助。」

從施拉普納作為第一個外籍足球教練執掌中國國家隊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年的時間了。中國足球的發展與進步是有目共睹的,職業俱樂部體制逐步趨於完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足球走向世界的努力中,德中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也日漸活絡,除了球員轉會之外,雙方足協官員的互訪,教練培訓項目也越來越頻繁。

2006年世界盃賽將在德國舉行,屆時,如果中國隊能夠如願以償,前來應戰,那麼,德中在綠茵場上的合作必將揭開一個嶄新的篇章。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