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時期」——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九

徐慶全
2020年10月14日

「新時期」,大致是社會科學界尤其是黨史界,對於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來歷史時期的概括。延續多年,在官方和書面語言中至今還在用。

https://p.dw.com/p/3jvJw
06 - 60 Jahre China im Umbruch | Die Kulturrevolution | Personenkult
資深媒體人徐慶全:「新時期」明確地將「文革」前和「文革」後予以嚴格區分,而從歷史的延續性來說,「文革」前從1949年至1976年的毛澤東時代,就應當是「舊時期」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時期」語出何時?很少有人考察。我把那幾年的《人民日報》和有關文獻翻來翻去,查到最早出現這個詞,大概——只敢用「大概」這個詞——是華國鋒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這個報告是1977年8月12日做的,1977年8月18日全會通過後發表的。在這個報告中,華國鋒說:

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使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進入這個新時期的關鍵時刻,黨中央作出了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這就是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激烈鬥爭中,實現安定團結,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達到天下大治。

與華國鋒講話相銜接,在十一大上,不管是葉劍英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鄧小平的閉幕詞,還是大會的公報決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葉劍英的表述為「新的時期」,鄧小平表述為「新的發展時期」,公報表述為「新的發展時期」。華、葉、鄧及公報都沒有用「新時期」這樣一個固定的詞組——華國鋒雖然用到「新時期」這個詞組,但前面是有鋪墊的,是指「新的發展時期」,與葉、鄧及公報的表述相一致。

大概這次會議以後,就有了將「新的時期」或「新的發展時期」概括為「新時期」的概念了。

至於是誰首先做了這樣的概括,要給出答案,必須翻遍那個時期所有的資料,這裡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資料來說話。在我看到的資料中,似乎「新時期」這個概念首先是在文學界使用的。

197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召開粉碎「四人幫」以來第一次全委擴大會議。6月5日通過的《中國文聯第三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決議》中,用了「新時期文藝」的概念。這年12月,「文革」前文藝界的「巨頭」、剛剛復出的周揚,在廣東省文藝座談會上做了長篇講話。後來整理成文的題目就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藝術問題》。之後,在文藝界人士的文章中,「新時期」成為一個固定概念。推而廣之,或許可以說,「新時期」一詞由此濫斛。

可是,細細地推究起來,把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歷史用「新時期」這個概念來定位,是很成問題的:
第一,這個概念不符合十一大報告表述的原意。華、葉、鄧及大會公報的表述,用意很明顯,所謂「新的時期」或「新的發展時期」,是相對於「文革」前而言的,是相對於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而言的,並不是明確地將「文革」前和「文革」後予以嚴格區分;而用「新時期」這個概念,則對「文革」前、後做了嚴格的區分——前者為「舊」後者為「新」,似乎1949年以來的歷史由此分野。這從一貫用詞考究的周揚的說法也可以得到印證。周揚在廣東的講話中用了「新時期」的提法,但前面有個「社會主義」的定語,用意很明顯:所謂「新時期」,是「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的「新」。似乎周揚刻意在避免給人造成歷史要由此分野的印象,或可說是準確地理解了華國鋒等人或十一大公報表述的原意。當然,後來「新時期」被廣泛運用,周揚用詞也不那麼考究了。

第二,歷史是有連續性的,對於一個時期的命名,要與此前或此後的歷史相對應,不能孤立地亂命名。後來「新時期」被廣泛運用,顯然沒有考慮到歷史延續性這個問題。「新時期」明確地將「文革」前和「文革」後予以嚴格區分,而從歷史的延續性來說,「文革」前從1949年至1976年的毛澤東時代,就應當是「舊時期」了;再往前推,1949年以前就是「舊舊時期」了。這樣一細究,「新時期」這個詞就有可能引起歷史書寫的混亂。因為誰也不會說毛澤東時代是「舊時期」,1949年以前是「舊舊時期」。我想,當年華國鋒等中央領導在講話中用「新的時期」或「新的發展時期」,周揚在「新時期」前加上「社會主義」的定語,不明確地用「新時期」這個詞,不敢說他們當時就考慮到歷史的連續性的問題,至少可以說,他們用詞是相當謹慎的。

第二,單純地分析「新時期」這個概念,也講不通。所謂「新」,是相對於以往的「舊」而言的。那麼,這個「新」字,就是說,相對於1976年以前,從1976年或者說1978年以後,我們全部改弦更張了,大道維新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了。事實上並不如此。我們在經濟上是徹底拋棄了毛澤東體制下的那一套,這應該沒有問題,但政治體制的改革至今仍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著,尤其是在思想意識形態的管理上,並沒有大的突破。所以,通常意義上說的「新時期」,只能是局部的「新」而不是全體的「新」。既然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體的「新」,怎麼能統稱之為「新時期」呢?

第三,「新時期」的開始時間是1976年或者說1978年,但截至時間呢?1990年代以後還是不是「新時期」?新世紀以來一直到今天,還是不是「新時期」?退一步說,即使是「新時期」這個概念用得對,可一個歷史時期總有個截至時間,但目前好像官方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進入1990年代後,由於有了「三代領導人」的提法,官方和學界開始用「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時代」這樣說法,也有學者用「後新時期」,或「後鄧小平時代」諸如此類的說法。這些概念的出現,說明人們覺得用「新時期」這個概念不能說明問題。但「新時期」這個概念還在用,雖然不像1980年代用得那樣廣泛了。
或許還應該再追問一點,為什麼當年「新時期」這個概念會大行其道?這恐怕既與我們歷史文化傳統有關,又與當年的個人崇拜意識有關。就歷史文化傳統來說,歷史上的皇帝登基,或改朝代或改年號,以示「大道維新」,「新時期」當為流韻猶存的表現。就當年個人崇拜意識來說,承接「文革」中的個人崇拜,華國鋒被視為「英明領袖」。既是「英明領袖」,開闢個歷史「新時期」,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系列報導說明:

無論何時代,中共的宣傳語言都很接地氣,隨時皆可因地制宜地把通俗易懂的白話納入文件,形成一系列政治術語。歷經國共內戰的散文大家王鼎鈞就認為,國共較量,國敗共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行"文言文",深奧難懂,政府文告難以貫徹到底層;而中共行"白話文",以"順口溜"宣傳政策理念,則深入人心。到2021年,中共將立黨百年。中國當代史學者、資深媒體人徐慶全縱觀百年歷程,以"名詞解釋"方式解讀中共黨史政治術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